「我的孩子偏食很嚴重!」
「孩子飯前一定要配手機,不然就不吃飯!」
「孩子說,雞有六隻腳、西瓜長在樹上!」
「孩子吃飯時總是把桌面弄得臟兮兮的,而且還會發出很大聲的咀嚼聲!」
現代家庭或多或少會遇到上述問題,尤其是在城市的雙薪家庭更為如此。現今生活取得食物太容易,隨處都可見快餐、速食,還有最近竄紅的外送。儘管如此,一旦家庭長期依賴它們,便會漸漸失去餐桌教育的機會。一個家庭的功能,除了要負責孩子的吃喝拉撒,還要盡到「以食育人」。
食物有時候是一種像數學題的教具,同一種食材,做法千變萬化,但答案是一樣的;食物有時候是學習用餐禮儀的教具;有時候食物是情緒的調節器;有時候食物是開啟美學基礎的大門。
餐桌教育絕不是單純的餐桌禮儀、餐桌文化,以及尊老愛幼,感恩教育等,它更多地體現的是一個人的教養問題。一個人對食物的感覺,對食物的喜好,透過餐桌上細微的動作,最能表現出一個人的個性和整個家庭的素養及家教。下文將介紹餐桌教育可教導的5個事項:
1.學習禮儀

從古至今很多商業的洽談,重要決定,或是朋友間的相互往來,基本上都是與餐桌分不開。用餐不但是滿足基本生理需求,同時也是重要的社交經驗。在用餐的每一個動作,都反映了每個人的教養,餐桌禮儀並非個人的事,在社交場合中,餐桌禮儀便是社交禮儀。禮儀所展示的是文化、修養和素質,具體到個人,禮儀還能反映出一個人的學識與品德。
禮儀的基本概念是對他人的尊重,這是心靈美的外化。用餐禮儀由用餐習慣組成,每個習慣和品格修養都不是獨立的,而是相互影響的。比如養成不將食物弄到在桌上或地上的習慣,就會使得孩子相對懂得知足感恩,珍惜生活來之不易。再如,養成優雅用餐習慣,這將保證孩子在社會規範上的適應,人際互動上的和諧,以及各種條件下事業成功的重要前提。
良好的餐桌禮儀其實是為了孩子形成一個更遠的利益規範做了鋪墊,這對孩子來說是十分有幫助。透過學習禮儀,可以提高自身道德修養和文明程度,更好的顯示自身的優雅風度和良好形象。懂得餐桌禮儀的孩子,將來在各個場合上將會如沐春風,受到人們的尊重與讚揚,同時也更容易與交際對象打成一片,讓他們願意接納及接近自己。
2.認識食材,珍惜食材

曾經有個廣告台詞這麼說道:「那裡的花,長滿了好多花生;玩累了,我還爬到西瓜樹上摘西瓜。」
上述的錯誤認知是有可能存在的,當一個家庭不常實施餐桌教育,錯失了教導孩子認識食材的機會,這將使得孩子對食物的由來產生錯誤的想像,甚至以為食物隨手可得,進而造成不必要的食物浪費。尤當現今的食物設計幾近完美,擺在超市或餐廳的,大多是已經過處理的食材,比如白飯、香腸、熱狗、冰棒、糖果、薯片、培根等。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句話,人人都背得出,但沒有經過教導,是不可能理解當中的含義,更別說知道所吃的飯便是來自辛苦種植、收割的稻米。唯有認識食物得之不易,才有可能杜絕食物浪費。家長有責任教導孩子食物的來源,比如趁著假日參觀觀光農田,聆聽及觀察蔬果的種植過程、嘗試在家種植豆芽,親身摸索豆芽需要什麼環境才可以茁壯成長,才不會發臭發爛,或者與孩子參與製作簡易的加工食品,如香腸、果醬等。
除了讓孩子知道食物從何來,平時也得控制食物分量,比如按照家人的食量準備餐點或點餐,即便沒辦法在當下吃完,也要想辦法打包或帶走,避免食物被丟進廚餘桶。在食材採購前,務必打開冰箱查看還剩下那些食材,再來規劃購物清單,避免過量採購。再者,就是教導孩子辨識「保質期」、「最佳賞味期」的差別,現代人習慣按照廠商提供的日期辨別食物是否該丟,這習慣間接造成大量食物的浪費。事實上,有許多食物即使到了「保質期」,還是可以安全食用。將上述觀念傳達給孩子,並堅持實踐之,便能避免不必要的浪費。
3.均衡飲食,拒絕挑食

準備健康均衡的飲食並不難,例如準備色彩鮮豔的蔬果加入料理、掌握1天所需的熱量,做出適量的餐點等。然而,鼓勵孩子吃健康均衡的飲食,對家長來說可能非常具有挑戰性,因為孩子有可能拒絕嘗試或挑食,尤其是蔬菜。孩子對他們不會吃的東西會煩躁與挑剔,嘗試餵食時,吃進去後可能會吐出來、發脾氣或者大聲哭鬧。
醫院門診數據指出,孩子挑食的主要原因是「孩子不覺得餓」與「家長逼食」的惡性循環。撇除情感面的肇因,就感官性挑食來說,孩子挑食是因為其本身極為敏感的知覺,例如小孩會因為食物的特殊氣味、溫度、顏色、外觀等,失去嘗試食物的興趣。根據研究,2歲之前孩子對於事物的接觸容易影響未來是否接受這些食物的意願。幼年時期如果長期或者過度偏食,會影響到青春期和成年期的健康與飲食,有這種現象的孩子雖然還是能順利長大成人,但飲食習慣、健康狀況會和不挑食的孩子有所不同。所以家長應該從小培養孩子對於食物的嘗試與餐桌習慣的建立以增加食物的種類。
改善孩子挑食的方法很多元,而當中最重要的原則是,家長必須自己當不挑食的榜樣。此外,家長可以嘗試做幾件事:隱藏孩子挑走的食物,比如小孩不喜歡蔬菜,可以將蔬菜切成碎末,混進肉裡,再做成水餃、包子或肉丸;改變烹煮的方式,比如小孩不喜歡秋葵,可以試著將秋葵做成印度咖哩、紐奧良秋葵濃湯等;在料理的顏色上下功夫,因為人是視覺動物,尤其孩子最喜歡擁有豐富色彩的食物,比如小孩不喜歡紅蘿蔔,可以試著將它搭配其他顏色的食材一起烹煮,如黃瓜、臘肉、香菇、玉米粒、青豆,煮出來便是美麗的金玉滿堂;控制點心與零食的給予,避免孩子在正常時間吃不下,或故意不吃正餐,一味想吃零食;善用餐盤,比如將食物盛進孩子喜歡的餐盤,規定孩子吃完後才能挑選自己喜歡的食物。
4.懂得專注吃飯的重要性

現代人進食,習慣於搭配3C產品。根據研究,吃飯搭配3C產品等額外干擾很容易影響食慾。吃飯配額外干擾的孩子,往往以後者為主,忽視了食物的味道,使本來已經出現的食慾因受到額外干擾的抑制而降低或消失,久而久之就會造成營養不良現象。
吃飯的時候不宜做其他事,否則會導致食物不易消化和吸收。人在吃飯時,需要有消化液和血液,幫助腸胃消化食物。看3C產品,也一樣需要大量的血液。相互競爭的血液供應,時間久了,兩方面都得不到充分的血液,就會吃不好飯,也看不好3C產品,如此一來會嚴重影響食物的消化及營養的吸收。在分神中,人會不自覺地吃進很多食物,這便會加重消化負擔,還會影響自控能力的養成。再者,影音世界或聲光遊戲的強烈刺激,會使得孩子對平凡薄弱的改變,如樹葉顏色的變化,無法產生興趣,更無法專注在某個事物上。
在人際關係上,額外的干擾影響了這層關係的建立。用餐應該是與同桌人建立關係、培養關係的絕佳機會,然而,當孩子沉迷於3C產品的影音世界、虛擬世界,無疑是阻斷關係的建立。如沉迷滑臉書,一味地閱讀別人的網誌、留言,忽略近在眼前的親朋好友,這便是一種親疏不分,本末倒置的行為。
杜絕孩子沉迷於3C的最好方法,就是營造歡樂的氣氛。例如可以與孩子聊聊餐廳的佈置,聊聊餐點,聊聊任何孩子會覺得有趣的事情,特別要注意的事,別讓孩子在對話中感到無聊或沉重;此外,在等待餐點上桌的空檔,可以試著做比3C產品更有趣的事,比如玩小遊戲、在小簿子上繪畫、閱讀書籍,如此一來,孩子在久而久之就會養成自控能力,在用餐時便不再依賴3C產品,更能專注地攝取所需的營養。
5.食物的美感教育

德國美育哲學家席勒曾說過:「人唯有透過美感教育(Aesthetic Education) 才能使得人類的感性、理性與精神性動力獲得整體和諧的開展,以造就完美人格,進而促進和諧社會之建立」
美感教育是一種用自然鮮明生動的形象,喚起每個人內在直接對美的感受,這種感受是自然而然的流露。說起食物的美感,應該很容易聯想到日本流行的造型便當或是西式餐廳中精美擺盤的美食。雖然這些都是食物美學的一部分,但並不全然。食物與美感的關聯,應該是食物的身世,及我們倚賴的味道。美感是自覺的發生,飲食是生活的疊加;美感是對美好事物發自內心的感動。生活中的任何事物都值得被挖掘當中的美好,而其中最能簡易開啟美感教育大門的地方,正是在日常生活必需的餐桌上。

食物的美感教育並不難,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引導孩子學習觀察與發現。例如觀察不同蔬果的不同色澤差異、觀察形狀的差異、發現烹煮前後在外觀和味道上的差異,當孩子觀察結束後,讓他將所發掘的感受說出來,這便是對美學的感受表達。此外,透過實踐感受美學藝術也是美感教育的一環,例如教導孩子為沙拉擺盤,這當中需要思考的是盤子與蔬果的顏色搭配,堆疊的層次感等。透過食物的美感教育,孩子會懂得欣賞每種東西的美好面,而不再單純以表面評斷事物,因為內在的美好才是真正的美麗。
餐桌不僅僅是解決飢餓的象徵,更是豐富文化涵養、提升素養家教的教室。固然現今社會的忙碌,導致許多家庭無法確實地在餐桌上團聚,因而錯失許多教導餐桌教育的機會。倘若能夠擠出時間與家人在餐桌前團聚,家長切忌將孩子交由3C支配,而是得抓緊機會,上一場有意義的餐桌教育,讓自己的孩子愈來愈優秀,為將來的成功鋪設一條光明的大道。
想看更多精彩的文章嗎?
關注更多愛美語資訊
各種最新幼兒美語資訊:愛美語粉絲團
各種經典父母立志英文語錄: 愛美語INSTAGRAM
各種美語對話影片:愛美語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