懲罰或許能短期立竿見影,但我們要做的,應該是教導孩子負責任、尊重,幷有解决問題的能力;若用懲罰管教,孩子會反抗、報復,看起來順服,但內心不再相信自己,久而久之會腐蝕孩子心靈,讓孩子心靈受傷。
正向教養
《跟阿德勒學正向教養》書中指出,行爲不當的孩子是因爲內心受挫,而挫折感來自于「沒有歸屬感」的想法,一個最需要被鼓勵的孩子,往往最少獲得正向支持。改變行為的最佳途徑若能透過鼓勵方式,並賦予孩子權力和責任,便可協助他們找回歸屬感與自我價值,以改變行爲。

「正面管教」創始者美國教育學博士簡.尼爾森(Jane Nelsen)也提出見解:“孩子在感覺良好時,會做得更好,大人也是如此。”心理師諮詢師王嘉琪也提到,家長與孩子在交談時根本沒有處在同個時空,當親子關係間失去連結,再多、再好的道理孩子也聽不進去。在這種情况下,我們必須先停止處理問題行為本身,而是傾聽孩子,重新連結情感,孩子才有可能開始傾聽我們說的話。
快樂區域
試著在家中建立一個「快樂區域」,讓孩子决定這個區域要設在房間或是家中哪一個角落?以及决定這個區域的擺設,可以放心愛的玩具或物品等,甚至請他爲這個區域取一個特別的名字。當孩子不開心或即將失控時,便可詢問他:“如果去快樂區,對你有幫助嗎?”或邀請他去做喜歡做的事情,例如:玩玩具或是畫畫等,幫助自己平撫情緒。更重要的是,可以告訴孩子:“如果你需要我,我會陪著你一起去。”

有限的選擇
我們常常很喜歡主導孩子,命令孩子該去做什麽。正確的方法應該是讓孩子思考並參與解决方案,他們會願意做,而且會做得更好。父母若擔心孩子的判斷力,不妨可以提出「有限的選擇」,讓孩子感覺被賦予權力,而且要確保這些都是孩子年紀可以做到、而大人也是樂意接受的選擇,例如:“地板上有垃圾,你願意和我一起撿起來,還是你自己撿?”孩子通常對一個「必須服從的命令」容易心生抗拒,但對于一個「請求的協助」會較願意做出愉快的響應。例如:催促孩子收拾玩具都不願意配合,換個方式說:“我們來比賽看看,看誰用最快的速度把玩具收拾乾淨?”如此便能讓孩子主動完成事情,而且還能化解不少親子衝突。

鼓勵代替讚美
鼓勵和讚美常常一線之隔,舉例來說,當我們稱讚孩子考試成績優異時,與其說:“你考到一百分,我以你為榮(讚美)。”不如試著說:“恭喜!你很努力,很值得這個分數(鼓勵)。”讚美指向的是結果,而且往往是以大人角度出發,唯有達成父母的期待才會被肯定,容易讓孩子成為「取悅者」;鼓勵則是以孩子爲中心,看到他們付出的努力和過程,無論結果好壞,只要積極參與過程,就值得被看重,這樣的行為能驅使孩子自我肯定,提高自我價值觀。美國正向教養協會認證高級導師謝麗爾.歐文(Cheryl Erwin)比喻,讚美好比垃圾食物,容易上癮,長久下來不僅造成虛胖,也危及健康;但鼓勵卻像是維他命,才能真正補充營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