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孩子溝通的9大技巧

與孩子溝通

沒有難教的孩子,只要父母掌握與孩子的溝通技巧,制訂具體且明確的規則。

1. 制定規則的時候,指令要明確

舉例而言,孩子如果坐不住,有些家長可能會很生氣地說:“你屁股長蟲嗎?不能安靜的坐好嗎?”當聽到這種話語時,孩子雖然知道爸媽生氣了,但他却不知道具體該怎麽做才是對的,且孩子也會模仿這樣負面的溝通方式。因此,家長可以使用詢問的方式,例如:“寶貝,是不是要站起來稍微活動一下再坐下?”

2. 多使用“你可以……”

孩子是天生的冒險家,越是跟孩子說不,他越想要去做。不可以亂跑、不可以大聲吼叫,這種禁止和强迫反而會刺激他們更想反其道而行。我們應該和孩子逆向溝通,例如: “你可以玩玩具,但不能在沙發上跳”、“你可以站起來,但不能亂跑”、“你可以吃肉,但不能不吃菜”,這是一種先放後收的方式,孩子通常比較願意接受。我們傳達給孩子正確的指令順序,教養也能事半功倍。

3. 用「挑戰任務」取代「重複叮嚀」

大人都不喜歡被嘮叨了,小孩也一樣不喜歡。有些家長可能會說:「孩子容易忘記,故要一直提醒、叮嚀、交代。」但要同時我們要留意溝通方式是否是孩子能够接受的,若他們不接受,即便你講一百次也是一樣的結果,所以關鍵在于用什麽話語溝通,例如:“你是不是忘記吃完飯後要去寫作業?”這邊就建議換個說法 “我們要看電視前先完成一個重要任務,寫完作業後可以看30分鐘電視……”等,孩子喜歡游戲與挑戰任務,故用任務的方式相對地孩子比較容易接受。

4. 以同理心認同孩子後再給予建議

有時孩子哭鬧是想博取關注,這時家長要以同理心看待孩子,不要吼駡孩子或急于安撫,有時不管是吼駡還是安撫都會讓孩子哭鬧地越厲害,這時我們可以帶孩子到角落,詢問孩子:“我知道你不開心了,你不開心我也不開心,如果可以,要不要跟我分享你不開心的原因呢?我們一起想辦法。”知道孩子哭鬧原因後:“好的,我知道了。那你希望怎麽做呢?” “我覺得我們可以……你覺得呢?”等語言跟孩子溝通,比較能够進入到孩子的頻道。

已同理心認同孩子

5. 以朋友的口吻溝通而非命令

眼看孩子有事情還未完成,千萬不要用“你怎麽還沒寫完作業?我講幾遍了?”或是“你現在馬上給我去睡覺,不准看電視了”等的命令口氣跟孩子說話,一來他們會模仿你的負面情緒還有語言,二來他們更想挑戰你的權威,最後只有兩敗俱傷。最好的溝通語言可以使用朋友的口吻,像是“你還沒寫完作業,那該怎麽辦呢?明天去學校你要怎麽跟老師說?你的解决方法是什麽呢?”或是“太晚睡覺會容易生病,生病了就不能出去玩,也不能看電視,要一直休息哦。” 讓孩子自己知道今日事今日畢,自己製造麻煩要自己想解决辦法,還有讓孩子知道晚睡的壞處是什麽,儘量引導孩子自己去思考,我們在旁協助。也要記得一定要尊重孩子的意見,要交流不要專制,要溝通不要獨裁。

6. 以身作則,有錯勇於承認

身爲大人千萬不要在孩子面前不承認錯誤,孩子一樣會模仿,也學會說謊,這是最不好的身教。若不小心犯錯,可以把自己當範例,跟孩子分享該如何導正,例如:“你昨晚有交代媽媽,但媽媽當下在忙忘記在你的課本上簽名了,媽媽下次一定會記得,要做到承諾你的事情。”或是“對,爸爸手機玩太久了,爸爸有說過這對眼睛不好,以後你規範爸爸使用手機的時間,好嗎?”讓孩子也有當小大人的機會,孩子會更懂得什麽叫做「負責」。

7. 不表露負面情緒、用理性溝通

跟孩子溝通未果時,千萬不要暴怒或怒吼,相反地,靜下心來理性地面對孩子,試著以同理心、朋友的口吻來切入孩子的頻道再進行溝通。

8. 多肯定孩子,加上讚美

孩子若完成了任務或解决了問題,可以跟孩子說:“你值得這樣的結果,因爲你很努力。”偶爾也可以贊美孩子:“你好棒喔!”但要留意不能過于頻繁太多,不然孩子會變得「無感」或是變成「沒有得到贊美就不做事」。

多肯定孩子

9. 不拿他人與自家孩子比較

“你看人家小杰,英文考100分,你只有考88分。”或是“你看小敏多乖,都安靜坐在位置上。”千萬不要拿他人與自家孩子比較,因爲這些舉動都是在抹殺孩子的自我價值觀。相反地,可以試著說:“我們還有12分的努力空間,加油,你一定可以的。”或是“我們來比賽,先安靜坐在位置上的就贏了。”孩子會更願意配合。

不拿他人與孩子比較

很多錯誤的方式,都會讓孩子做出跟我們預期不一樣的結果。如果想要達成我們所期望的結果,就要換個方式、換個語言來跟孩子溝通,才能事半功倍。

更多文章:解決孩子的分離焦慮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Close Bitnami banner
Bitna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