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老師,原本當國小教師的你,為什麼會開始往兒童心理諮商師的方向走呢?」
「因為,我想更靠近孩子多一些,幫他們將內心說不出來的話,讓大人們知道。」

本次的親子職人專訪我們採訪了羅訓哲老師,羅老師在兒童心理諮商有十幾年的經驗,其學歷背景為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畢業,並曾在美國印第安那大學(Indiana University)修教育心理與諮商碩士,相當專業又親切。
在大學時期羅老師就讀的心理與諮商學系,這個系所的學風相當特別,非常重視學生的自我探索,因此老師對於學生的學習態度都是相當開放的,認為大家該嘗試的就去嘗試!放膽地去try!
因此,在這樣開放的學院風氣,一直都很熱愛籃球、運動活動的羅老師,終於放膽地參加了從小他一直很想參與的籃球校隊,而這也是他在大學生涯最快樂的時光,跳脫只有讀書的框架,他在籃球校隊了學到了很多人際關係的技能、以及向上爭取球隊的資源,這也是後來他在心理諮商的過程中,一個重要的經驗值分享。
四年在偏鄉小學與孩子的互動-讓我想找到更多幫助孩子的答案。

畢業後的羅老師,在較偏鄉的小學任教四年,這是一所位在新北大屯山腳下的學校,一共六個班,總共大約一百多個學生,在他任教的班級裡,有百分之八十都是家庭功能有缺失的孩子,但是大部分的孩子都很乖巧,只有那麼幾位會讓人感到頭疼。
羅老師在這個學校裡,深刻地感覺到他與孩子的心是如此緊密的連動,他相當希望可以給予這些孩子,他所學的、所能給予的,讓他們有所成長。但其實在這過程中,是會有拉扯的,因為大家眼中,所謂「有問題」的孩子,都不是一出生就是如此的,而是因為出生後的家庭環境、社會背景,以及孩子自己的自我認知等種種因素所造成的。在這些情境下,羅老師自認已經把大學所有的輔導經驗都拿出來用了!卻仍偶感匱乏。因此,羅老師開始想要找到更多的答案;因此,羅老師有了出國深造的念頭。
「其實我一直都在想著是不是我大學太愛打籃球了,所以沒把心理諮商念好,所以要好好再多念,懺悔一下。」羅老師笑著說。
「羅老師,那為什麼你會想去美國學習心理諮商呢?」
「那是因為美國是心理諮商這個領域的源頭,我想從源頭去找尋答案。」
「所有的決定,造就你的機運。你會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更豐富了你的人生。」

羅老師從穩定的教學生涯,毅然決然地去美國,他覺得人生很有趣,當你認真想要一個東西,努力去追尋,他就會在那裏等你,羅老師依然喜歡運動,而在美國時,他所就讀的科系,就有一位190幾公分的老師,是位很優秀的美國職業運動員,後來對心理學很有興趣,因此也成為了心理諮商領域的老師!這讓他感覺到其實喜歡的事跟專業還是可以融合的!
「我第一次感覺到,什麼叫做沉浸在書海裡,每天很開心的感覺。」因為來之有所求,所以,每天都很期待學到新的東西,就算下了課,也很願意多花時間找尋更多的資訊,這是一種很充實的感覺。
學成回國-心繫台灣的孩子,致力解決孩子心中的難題,10年如一日

學成後的羅老師,不留戀於美國生活,帶著滿滿的熱情,回到了台灣,並取得了台灣的心理諮商執照。
「羅老師,後來你有找到當年想找的答案嗎?」
「其實我後來發現,答案早在當年的相處之中,我們已經做了很多事,只要是真心的,就是最好的了。」
回國之後的羅老師,在人生的方向中,選擇跟妻子留在高雄,沒有回北部繼續在學校任教,轉往專職的兒童心理諮商師,在高雄市教育局輔導諮商單位,開始了他的輔導旅程。
孩子的問題,絕對他不是一個人造成的,是家庭、環境、父母、與孩子一起共業的。

羅老師會想要專注在兒童諮商,絕大部分的原因還是跟他剛出來教書的環境有關,因為當時的學生給他很多的回饋跟學習。
「教師跟諮商師的差異在哪呢?」
羅老師說其實兩者的社會功能都是非常重要的,只是互動方向不同,專注點也不一樣。
教師與孩子互動的面向是,教室裡面是以教室同學權益與課程為主,評量學習成效,並且是老師為主軸,管控整個班級的狀態,會比較以直接告訴孩子需要配合些什麼,維持整個班的和諧,確保大家的學習狀況有在水平之上。
而心理諮商則是以另一個角度幫助孩子成長,因為孩子有很多心理的困擾,除了他與父母、社會、整個世界的連結出問題,他連與他自己的關係都有狀況。所以,諮商師很大的責任要跟孩子站在一起,用他的角度看他看到什麼,這是一個很不一樣的位置。
羅老師分析,教師是用我認為可行也覺得是最好的方式,盡我所能的去幫助孩子。但諮商師則是必須在內心上,更靠近孩子,與他同在,同他所感。但是在很多時候,諮商師是無法在很多實質上的狀態去處理孩子的問題,諮商師必須與老師和父母合作,一同改變孩子的生活環境,讓這些孩子成長的重要機制都能發揮作用。
「某種程度上我們是催化者,我們在催化他改變發生,但我們沒有很大的力量去命令他做很大的改變,這必須他自己心裡願意與他周遭的環境願意幫助他。」

「羅老師,那在實際的輔導過程中,有沒有讓你覺得很挫折的地方?」
「感覺到失敗的狀況很多,而且是會有很多無能為力的。」
羅老師分享,他經常遇到的狀況是,孩子的父母不願意來協助諮詢,或是沒有人知道他的父母在哪裡。而羅老師內心知道,他的使命,背負著學校、家長與社會的期待,但其實他也知道,光靠他的努力是無法幫助到孩子的。所以羅老師就必須更用心地去替孩子做對外的溝通,讓孩子的聲音可以透過他,真正的發聲,然而,這有時還是會受到一些人的質疑的,但羅老師覺得他必須忠於初衷。

當所有人都視諮商師為浮木時,諮商師更應該在專業的立場上,扮演好該扮演的角色,不隨波逐流。
「我一直想要倡導的是,家長與老師也都跟孩子一樣是共同的個案,同時也是共同的治療師。」
諮商是一個複雜的過程,不應該隨意被簡化的。
教養沒有速成的答案,而是需要時間去陪伴去理解。
「很多家長很喜歡問我,我孩子這樣是不是不對?」
「但是我只聽到家長的描述,我並沒有看見孩子,所以我沒辦法直接做判斷。」
「孩子是相對弱勢的,我不能只聽片段的聲音,而是必須全盤感受。」
從這對話中,我能深刻感受到羅老師,真心想為孩子,找到出口。

在兒童心理諮商的10年旅程中,最感動的是,就是看見孩子慢慢變好。
「羅老師,在擔任諮商師的這段日子,最讓你感動的事是什麼?」
羅老師笑著分享,從2009-2020 十年的諮商歷程,第一波的孩子都長大了,很多的感動是累積而來的。
孩子度過危機,對諮商師就是最大的感動。看著孩子內心原本的風暴,整個沉澱下來,可以學習了,情緒警報解除了,他可以開始跟別人交朋友了,跟大人也可以正常的互動,會感到這一切的辛苦都值得了。
了解心理諮商,你會比一般父母更理解孩子的此時此刻需要什麼。
「我們常常聽見有人說,要當孩子的朋友,但這樣如何界定呢?孩子賴床的時候,你還是會回到父母的角色,不會只是朋友而已。」
不盲目只是當孩子的朋友,父母的角色做得好,孩子依然愛你。
所以,理解心理諮商,可以讓我們在親子關係中,當兩方都在情緒高點的時候,父母這端可以把情緒點拉低,讓兩邊的情緒可以不要正面迎擊,在事後再做理性的溝通,或者是就算父母偶有無法控制情緒的時候,但也會在事後會有較高的自覺意識,會再自行做修正與調整。
其實,我們全非完人,孩子與父母都是在過程中,互相學習成長,互為生命的導師。
持續做熱愛的事情,並傳承讓更多人一起參與,讓社會更有愛。

「羅老師,接下來有什麼未來的計劃嗎?」
「未來嗎?繼續堅守孩子們的心聲,並培養更多的諮商師,可以幫助更多孩子。」
「若要再多計畫一些的話,就結合我最愛的運動,做個業餘運動心理師吧!」
羅老師爽朗地大笑。
經過與羅老師的互動,讓我們更能體會到諮商師的辛苦與甜蜜,以及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有這麼多細膩以及環環相扣的環節會影響到孩子的發展,最後跟大家分享羅老師分享的一段話,我想就用這段話,代表諮商師的使命吧。

當你需要我,卻不想要我的時候,我會留下。
When you need me but don’t want me,then I must stay.
當你不需要我,卻想要我時,就是我離開的時候。
It’s time for me to go when you want me but no longer need me.
源自電影:魔法褓母麥克菲
謝謝羅老師,因為你,因為所有諮商師的付出,讓我們的孩子有機會更好。
也希望大家都能夠好好地面對家庭的關係,不要害怕對外求援,孩子有了被愛的力量,整個社會才會越來越有好。

羅訓哲心理諮商師簡介
現職:高雄市學生輔導諮商中心合作諮商心理師
回甘心理諮商所合作諮商心理師
華遠兒童服務中心合作諮商心理師
經歷:新北市三芝區興華國小教師
學歷:美國印第安那大學(Indiana University)教育心理與諮商碩士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學士
想看更多精彩的文章嗎?
關注更多愛美語資訊
各種最新幼兒美語資訊:愛美語粉絲團
各種經典父母立志英文語錄: 愛美語INSTAGRAM
各種美語對話影片:愛美語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