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將至,家長也將迎來引頸翹望的年假。然而漫漫長假,除了拜年、走春外的時間,該怎麼安排才不會讓孩子虛度光陰,沉溺於玩樂中?筆者為家長整理了5個適合在春節前後進行的親子活動,這些活動在幫助孩子學習傳統文化禮俗之餘,還能讓孩子學習對未來大有幫助的品格修養。
一起規劃好玩又有趣的大掃除!

大掃除是東亞過年前的一個傳統習俗,於每年農曆年底的送神日(農曆十二月廿四日)至除夕,人們會將全屋打掃乾淨,以準備迎接新一年的來臨。大掃除具有「迎新除舊」的意義,也就是說將過去一年的厄運通通掃除,以迎接新一年的開始。
當孩子還小時,很多家長會認為孩子參與會很礙事,擔心孩子越幫越辦忙。其實年終掃除有很多安全又好玩的工作適合小孩,只要家長先做好準備工作,就能讓掃除工作變得輕鬆又有效率,更重要的是富有教育意義。
大掃除並不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按部就班,一步一腳印。因此需要家裡劃分為幾個區塊,比如浴室、臥室、廚房、客廳等,並制定時間表,按時打掃,才能夠逐漸將房子打掃得乾乾淨淨。制定計劃的過程必須讓孩子參與,也需說明大掃除的意義,讓孩子擁有參與感,孩子才會產生身為家庭一分子的使命感,以此激發孩子的責任感,從中學會如何與他人一起承擔責任。倘若是以命令的方式要求孩子參與大掃除,孩子只會覺得自己被強迫,因而不願全心付出。

在工作分配上,家長需要懂得按能力分配工作,才不會造成越幫越忙的局面,更能夠確保孩子的安全。比如讓年紀小的孩子練習擰抹布,擦拭桌椅,或用菜瓜布清洗洗手台;年紀稍大的孩子則要求學習如何整理歸納書櫃的書、玩具箱的玩具等。當孩子努力洗刷、整理,讓環境煥然一新時,家長應要給予回饋及稱讚,這些簡單的讚美會是孩子產生那個自信心與成就感。在之後會更願意投注專注心力參與打掃工作,在未來的發展上,這是對自己更有自信。
根據研究顯示,學會整理及歸納能促進孩子的腦部發達,且會活化前額葉機能,使孩子的擁有更佳的思考能力。這種能力有助於孩子將來在處理事情時更容易決定事情的先後順序,並做出正確的判斷與確實執行。
一起在熱鬧滾滾的辦年貨中學習!

辦年貨是春節前購買及準備過年用品的活動。在以往農業社會時,市場常常都是正月初五以後才開張營業,所以需要儲存較多食物,才不會在大過年時食物匱乏。
所謂「讀萬卷書,不如走萬里路」說的就是與其一味讓孩子關在象牙塔閱讀,不如讓孩子親身遊歷吸取經驗,並將該經驗與書中知識做結合。因此帶孩子一起辦年貨,便是傳播知識的好機會。孩子將透過感官感受年節熱鬧的氛圍,比如聆聽年節音樂、看著各色年貨,對於過年的感受也會比較深刻。
當家長帶著孩子採購時,建議列明購物清單,在選購時,讓小孩檢查買齊了沒有。列明清單可以培養孩子的條理性。一個做事有條理的孩子,會有計劃地安排作業和其他學習任務,容易養成高效學習的好習慣。此外,可以趁著這機會活化孩子的大腦,讓孩子認識常用食材及培養計算能力,更可深入地教導孩子有效地運用金錢及指定預算,讓他們日後能學會珍惜,懂得分享。

年貨常常伴隨著吉祥如意的寓意,如黃梨就是指「旺來」、年糕就是指「步步高升」、鯧魚就是指「昌盛繁榮」等,家長在讓孩子認識食材之餘,亦可與孩子討論這些年節應景的蔬果與吉祥祝福語之間的關係,如此便能讓孩子的傳統文化知識更上一層樓。此外,新春期間免不了在家中擺放攢盤,供訪客到來時用作款客只用。在年貨街上四處都是琳瑯滿目的糖果及零食,家長可以試著放手讓孩子自行選擇,並與孩子討論其選擇的正當性,直到達成共識。如此一來,孩子便會了解家長的考量,進而培養出同理心。
一起著手製作新春手工!
春聯是新年非常應景的必備物品。相傳春聯是由桃符演變而來,古時候為用桃木板在上面畫上門神的圖案,後來演變成用紙畫門神張貼,並衍生出貼上吉祥圖案的年畫,後又衍生變化出文字字詞對聯形式的春聯。

春聯富含文化意義,然而領引年紀較小的孩子認識對聯的音韻平仄或許太難,但未嘗不可嘗試教導。小孩子幾乎都喜歡塗鴉,趁著新年讓他們創作簡單的春聯是不錯的活動。比如家長可以試著他們用毛筆在喜氣洋洋的紅紙上寫「春」、「滿」、「福」,順便告訴他們這些字的意思。家長也可以讓小孩在春聯上繪畫,盡情發揮他們的創意,比如將「年年有餘」的「餘」字替換成可愛的小魚、「金牛報喜」的「牛」字體換成雄壯的牛等。更重要的是,將孩子的作品張貼出來,逢人就誇。當孩子得知自己的作品被誇讚,便會逐漸產生自信,也許會因此演變成將來持續創作的動力。
除了春聯,家長可以與孩子透過創意為紅包袋換新裝如貼上貼紙、繪製圖案等,或將紅包袋製成其他裝飾,如燈籠、炮竹等。透過製作親子手工,可以開發孩子身體的各項機能,比如鍛煉孩子的首部精細能力,增強腦部對手的控制能力等。此外,親子手工也可發展孩子的思維能力和想像力,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因為孩子需要對作品進行構思和佈局,才能夠將腦中的創意透過小手製作出來。
一起準備溫馨的年夜飯(團圓飯)!
年夜飯又叫做團圓飯。古時候人們席地而坐,圍著爐子吃飯,有了桌子後,則將火爐放在桌子下,表示一家興旺,又表示一家團圓的意思。火爐旁放錢,表示希望往事如一,吃年夜飯時,要慢慢吃,表示這個家族長久。長久以來,準備年夜飯的事宜都是交給婆婆或媳婦處理,如今時代不同,家庭結構也有所變化,故也可讓一家大小參與準備年夜飯,解決大人的忙碌。

不同年齡層小孩各有適合幫忙的事項,比如年紀較小的孩子可以幫忙擦拭桌子、擦拭餐盤、擺放餐具等;年紀較大的孩子可以幫忙洗菜、洗米、切菜、煮飯等。讓孩子幫忙準備年夜飯,可以使孩子獲得無窮的成就感。他們透過視覺、觸覺、嗅覺認識食材,也有機會認識食材名與料理知識。透過擔當小小助手,除了能與家長的感情加深外,也能與進入口中的食物,建立更深的連結。更重要的是,他們會從親戚口中獲得認同感,進而對自己產生自信,而歡樂的氣氛將感染餐桌,所有親戚將會沉浸在喜慶中。
嬉鬧春節,不忘一起閱讀好書!

漫漫春節,倘若家長擔心孩子沉溺於吃喝玩樂,同時也擔心自己會因為難得年假而帶頭荒廢閱讀,致使孩子有樣學樣,在此建議家長與孩子共同制定閱讀計劃,讓春節過得更有意義。
閱讀計劃著重的點在於閱讀什麼、閱讀時間及讀後討論。值得注意的是,家長切勿單方面地強迫或限制孩子選擇哪些書籍,因為如此會限制孩子的眼界。孩子需要透過自行探索與他人引導,才能夠逐漸培養出自己的閱讀體系,從中才能對閱讀產生興趣。反之,孩子智慧逐漸產生厭惡而拒絕閱讀。因此,家長需要與孩子進行討論,共同選出彼此都認可且有興趣的書籍,在後續的閱讀時間及讀後討論才能夠和諧、有效地進行下去。
生理學家研究發現,大腦在一天中有四個時段最為清醒,分別是清晨時分、早上8點至10點、下午6點至8點,以及睡前一小時,這也是閱讀與學習的高效期,在這些時段給孩子安排閱讀計劃,才能夠事半功倍。孩子的專注力一般在30至45分鐘間,因此在上述時段安排至少30分鐘的閱讀,無論是親子共讀,或分別閱讀,對孩子來說負擔皆不會太重。

最後的讀後討論,家長應減少是非題式的問答,因為這對孩子而言缺乏挑戰性,也缺乏批判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鍛煉。家長應該多運用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讓孩子發揮創意與想像空間,或是多問「為什麼」和「怎麼做」的問題,讓孩子練習思考與語文組織、溝通能力等,如此一來閱讀成效才得以彰顯。當家長願意就書籍與孩子進行複雜且有深度的問題,就可看見孩子的思想有多麼五花八門,亦可挑戰彼此的觀念,讓彼此間的發展更向前進。
農曆春節越來越近,正在煩惱如何讓孩子在春節前後過得有意義的家長們不妨可以進行上述活動,讓孩子從中學習傳統文化,以及對未來有所幫助的品格修養,更重要的是,上述活動有助於加深親子之間的關係。
想看更多精彩的文章嗎?
關注更多愛美語資訊
各種最新幼兒美語資訊:愛美語粉絲團
各種經典父母立志英文語錄: 愛美語INSTAGRAM
各種美語對話影片:愛美語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