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我想買玩具」
「 可是,我沒錢哦」
「卡片插進機器裡,就可以變出錢了啊!」

家長們應該對上述情況很熟悉。這是因為孩子對金錢具有錯誤觀念,追根究底,這是由家長造成的。因為有些家長會恥於言錢、完全支配孩子的零用錢、一昧教導孩子存錢,不要花錢,如此容易養成孩子視錢如命的性格,甚至孩子不知道錢是要辛苦付出才能獲得。
學習理財永遠不嫌早。研究指出,孩子3歲,便可教導正確的理財觀念。根據2020匯豐銀行「親子理財觀念大調查」,調查對象為全台家有七歲以上孩童的家長,以及身處108課綱教學的國中小教師群,只有21%的家長認為自己的金融知識與經驗足夠解決孩子的相關問題。不必沮喪,理財觀念向來是循序漸進,孩子從小的金錢觀,受到家庭影響最大,家長如何使用金錢、如何賺錢,以及家長對錢的態度,都成為孩子第一個學習的對象及場所,因此,家長引導孩子找到他的財富金鑰匙前,自己也要以身作則。
了解錢是完成夢想的工具

英國哲學家培根(Francis Bacon)說:「金錢應當用正當的手段去謀求,應當慎重、慷慨的用以濟世,而到臨死應當毫無留戀的與之分手。」這便是錢的價值。
教導孩子理財,首先要先建立金錢觀,這猶如蓋大樓打地基一樣重要。巴菲特文教機構總經理許旋峰說過:「錢不是目的,是完成夢想的工具,夢想有意義了,就會得到快樂,錢也越有意義。」
他以花店舉例,買花使人產生幸福感,不同的花有不同的花語及意義,也可藉由不同的設計,傳達不同的幸福感;此時的花店不只在賣花,還同時販賣幸福。若花店老闆有錢支持,將自己的開店心得免費傳授給別人,讓人學會如何設計這樣的幸福感,幫助更多人完成開花店的夢想,也是讓自己的夢想變得更大、更有意義。
金錢不是人生成功的終點,金錢教育的目的,是教導孩子孩子懂得如何使用它。金錢的壞處不在它本身,而是因金錢滋生的貪婪、愚昧。金錢本身沒有任何實權,輕視自身、忽略自我存在才是最大悲哀。金錢不過是一種物質,本身不具任何價值,它的意義是隨著擁有者來界定及賦予的。
認識錢來自哪裡

根據研究顯示,「有錢是自然而然就有的」、「卡片會變錢」、「伸手就會要到錢」,這三項是小孩最常見的錯誤金錢觀。及早展開金錢教育是家長唯一的選擇。金錢教育並非拜金教育,目的不是為了以錢來衡量人生的富有程度,而是實現財務自由,把握幸福本質。
認識這點,便可以初步教導孩子金錢的由來。修正錯誤觀念的方法有,告知孩子付出與收穫的道理。父母之所以上班,是因為要掙錢,錢可能是老闆給的,也可能是根據市場流動機制賺來的。所有的一切價值轉換,便是付出與收穫的循環。現代金融作業系統的資訊化與便利化,薪水、買賣、交易都可通過APP或銀行轉賬,孩子察覺不到金錢的來源,才會以為錢是卡片變出來的。父母可以帶孩子到銀行或ATM前,讓他知道機器吐錢的真理:銀行有存款,才會有提款卡,有卡才能領錢。唯有付出時間、智慧、體力和熱情,甚至付出友誼,才有可能換取到金錢的報酬。若只是消極地堅決不給錢,並無法讓孩子理解這層關係。
東西需要錢購買

這世界並沒有免費的午餐。大多數的東西都需要用錢購買。未經教授,孩子是不會知道的,尤其電子支付逐漸盛行,孩子會以為只要掃描一隻手機就能夠獲得東西。在不知道錢從何來的前提下,孩子更不會知道東西需要購買。所以每次結帳付款時,無論是電子支付、刷卡繳費或現金交易,父母都可以事先告知孩子自己在幹嘛,讓他見證交易的過程。
言教不如身教,有時候說了一堆概念,孩子還是沒辦法理解。其實最實在的辦法,就是將金錢的概念融入日常生活中。比如將錢確實放在孩子手中,告知他東西的價格,再讓他親自結帳,這方法比花時間告知告知孩子金錢的概念來得有用。再來就是與孩子討論日常那些活動是需要花錢,比如採購食材、到電子遊戲廳遊玩,而哪些是不用花錢,比如到公園玩等。
透明撲滿和銀行存款

存一分錢,就是賺一分錢。無論孩子是否有零用錢,家長可以鼓勵孩子將零用錢存入透明撲滿,引導他們用撲滿裡的錢去做更有意義的事情。透明撲滿可以讓孩子親眼見證自己長期累積的成果,這可使孩子產生成就感,更能激發孩子儲蓄的動機。
家長應該讓孩子理解儲蓄的好處:選擇的自由、急需時可用、有安全感。當孩子習慣儲蓄,家長可和孩子一起設定儲蓄目標。例如讓他用自己的錢買自己想要的東西,計劃小型旅行。或許目標太龐大,讓孩子無法適從,家長可以幫助孩子將目標分成步驟,一步步達成,例如在大目標是在一個月內存到600元,更可拆分成每天存20元,讓孩子感受不到壓力,就可持續地存款。
家長也可以藉由獎勵的方式鼓勵孩子儲蓄,比如比照銀行存款給利息的狀況,當孩子存到一定目標,就獎勵他一點小錢。當然獎勵孩子的同時,應該要趁機告訴孩子關於存款利息的知識,比如活期存款、定期存款等差別。之後陪伴他辦理親子賬戶,讓孩子透過賬簿看見自己辛苦存款的成果,經年累月地增加利息,藉此增加成就感。
擬定花費計劃,分清「需要」及「想要」

未擬定花費計劃,常有可能因為衝動消費,而導致自己的存款見底。這點在小孩身上亦然。通常小孩有足夠的錢,會想在第一時間購買喜歡的東西,或是在商場看到某個玩具,突然想購買,這些過程都是完全不考慮後果的。要避免這種情況,最好的辦法就是家長與孩子一起擬定花費計劃,分類「需要」及「想要」,盡可能將花費都花在刀口上,這才是正確的花費模式。此外,花費計劃要具備「收入-儲蓄=支出」這思考模式,這能促使孩子謹慎思考錢該怎麼用,才用得合理,同時也是為了未來做打算。
倘若完成花費計劃,孩子還是打算衝動消費,最好的辦法,就是延遲孩子的慾望。具體的做法,就是與孩子約法三章,只要看到很想買的東西,給自己一些延遲的時間,時間不定,可能是離開店鋪的幾小時後,或是幾天後,或是幾個禮拜後,再來檢視自己是否還有想要得到那個東西的慾望。通常來說,經過一段時間沉澱就會清楚自己心中的想法。
花費計劃最重要的目的是要孩子評估自己的消費能力,若為了滿足慾望而讓自己身無分毫,這是很不應該的行為,尤當在長大後還是這樣生活,長遠來看,百害而無一利。所以父母必須以身作則,從小就要教導孩子不能胡亂花錢,不然緊急時掏不出一分一豪,就只能後悔莫及。
養成記帳習慣

如果說計劃是未雨綢繆,那麼記帳就是記錄走過痕跡。所有的錢,所有的去向都必須清清楚楚,這才是正確的理財觀念。有了記帳就有機會做好收支管理,收支管理做好就能儲蓄,儲蓄決定了未來的生活品質,也為未來風險做了一定的保障。記帳的目的就是記錄這些現金流動的過程,也說明自己處理金錢的方式。它之所以可以訓練孩子用錢觀念,主要原因是:建立金錢概念,這樣才能更正確知道錢該怎麼使用,作為下一步調整。
透過記帳了解用錢的習慣後,再藉此作為重新調整的依據。可看出彼此的高低消長,如基本需求高或投資儲蓄高,進而做檢討與調整。小孩從小就知道這概念,在未來具備有能力掌握自己的經濟狀況時,就不會落入月光族困境,還可以為自己逐漸累積財富。
貨比三家,分析性價比的成因

即使做好花費計劃和記帳,在購買東西時還是會因為沒分析性價比,而花了冤枉錢。我們都知道,同個商品在不同商店的價格會不同,類似商品更是如此。俗話說:「便宜沒好貨」,還有「一分錢一分貨」,其實這並不必然,這背後的因素很多元,比如成本價、品牌效應、店租、中介商等,這些都是造成價格差異的基本原理。以此家長可以教導孩子依據自己需求做個精明的消費者。例如不急著需要某個東西,且有很多時間時,可以帶孩子多造訪其他商店,無論是實體店或網上商店,試著比較東西的價格,從中找到可以接受該價格的原因,這樣很大程度上可以省下一些錢,為其他必要消費做準備。
祝福捐贈

祝福捐贈的原則是,金額不在多,而在有心,更在於誠心與否,父母要培養孩子感恩回饋的習慣。施比受更有福的快樂感,或許小孩一開始並不會懂,其實,回饋感恩的心,是要培養飲水思源的美德,祝福別人自己也會得到快樂,同時別人也會祝福你,這種祝福別人的心情,會讓自己感到很祥和溫馨,所以其實受到好處的是自己。藉由祝福捐贈,可以督促孩子關心社會事件,改善特定弱勢群體的現況,這將營造出健康且正面的社會氛圍,且讓孩子體認到自己是有福的人,孩子就不會輕易被金錢收買、過於注重物質生活。
想看更多精彩的文章嗎?
關注更多愛美語資訊
各種最新幼兒美語資訊:愛美語粉絲團
各種經典父母立志英文語錄: 愛美語INSTAGRAM
各種美語對話影片:愛美語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