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教育是家長一生的難題,成龍成鳳更是父母的期盼。在中國傳統教育觀念下,成功似乎只有幾個特質:成績優秀、升官發財。但這樣的特質背後,是高成本的教育支出,而成績優秀也已被許多現實案例證實無法保障未來的成功。因此,純粹仰賴外在因素的養成,並無法構成孩子成功的要訣,而真正能引導孩子成功的其實是「內在特質與外在因素的融合」,此處有三個要訣,即品格教養的育成、良善親子關係的建構及引導學習的正確態度。
品格決定命運 習慣決定機會
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所洪蘭教授說:「品格決定命運,習慣決定機會。」對於很多家長而言,品格教育是很抽象的概念,不知如何下手。其實品格就是各種習慣的總合,如衛生習慣、學習習慣、思維習慣、品德習慣等,且習慣是人的第二天性,所以便有「人是習慣的動物」一說。行為、思想的習慣,造就了現在的我們,而人們也常會循著過往的方式習慣度日。若有培養正面的思維、良好的習慣,人的命運必然有所改變,甚至可以是邁向成功的關鍵。所以,在孩子成長階段,培養孩子的習慣極其重要,「三歲定八十」所言非虛。
至於何以教導,簡單來說便是「以身作則」。因為孩子最初的學習,便是身教,且身教重於言教。身教的實例不勝枚舉,在此舉一筆者經驗為例:記得筆者小時候,父親下班回家後,會固定做家務打掃房子,然後到公園運動,吃過晚餐,觀看新聞節目,剩下的時間便是閱讀報紙或輔助筆者在作業上遇到的難題。這樣的行程日復一日,從未中斷。在長期的耳濡目染下,筆者也養成了閒時閱讀的習慣。
研究顯示,生活適應有問題的孩子,總可以追溯到身教殘留的不利因素。因為年幼的孩子就像海綿,心智沒辦法受欺騙,他所吸收的典範,是看得到的家長行為、是感受得到的家長心靈模式,他的心智會徑自朝著家長為他樹立的典範前進。這便是為什麼沒有樹立好典範的家長試圖以言教改造孩子時,往往會失敗的理由。

以身作則外,還得有「管教」
執行身教之餘,倘若沒有管教,孩子還是不會學好的。據佛洛伊德的人格理論,人格是一個整體,這整體包括了三部分,分別是「本我」、「自我」和「超我」。在孩子誕生時,本我即已存在,構成本我的成風是人類的基本需求,如飢餓、口渴等。本我中的需求產生時,無論外在環境如何,個體要求立即滿足。從支配人性的原則來說,支配本我的是「唯樂主義」。孩子充斥著本我,受基本生物衝動驅使情有可原,但若不在成長過程中發展自我與超我,孩子將來必然自我中心。
自我是個體出生後在現實環境中由本我中分化發展而產生。由本我而來的需求如不能在現實中立即獲得滿足,他就得遷就現實的限制,並學習到如何在現實中獲得需求的滿足。從支配人性的原則來說,支配自我的是現實原則。舉例來說,孩子搶奪別人玩具而遭到制止,制止這動作便是現實限制,而孩子的自我便在此刻逐步發展出來了。
超我是人格結構中居於管制地位的最高部分,是由於個體在生活中,接受社會文化道德規範的教養而逐漸形成的。超我分成兩部分:
- 自我理想:是要求自己行為符合自己理想的標準
- 良心:是規定自己行為免於犯錯的限制。
因此,超我是人格結構中的道德部分,從支配人性的原則看,支配超我的是完美原則。對孩子而言,超我是回應父母賞罰中發展出來的。經由賞罰控制孩子行為,孩子再將父母標準納入自己的超我,並藉由此而生的道德理念去控制自己的行為。
因此,若僅僅執行身教而未加以適當的管教,是無法構成孩子的品格教養,孩子只會順著本我肆意妄為,而無法發展適應社會所需的自我與超我。在成功的道路上,將漸行漸遠。
與孩子構建的良善親子關係
家長必須知道,良善親子關係對於每個人的身心健康至關重要。對於未成年子女,親子關係為是否走向成功的關鍵。常言道:「環境造就一個人」,這也包含了親子關係所構建出來的環境,據研究發現,對於大多數孩子,最重要的環境因素是他們經驗到的關係,比方說大人平日(特別是生活有壓力時)與他們互動的方式。兒童發展情感、心理和認知能力的初始與首要環境,就是家庭,更具體來說,是家人。
人的基本態度、行為模式、人格結構,最早始於嬰兒時期的親子互動,隨後經過兒童期、青年期等身心發展的重要階段,逐漸形成個人的獨特人格。成功的人始於良善的親子關係,故了解它為孩子帶來的幫助,方能在建構良善關係時作出正確的技巧。良善親子關係的重要包括了:孩子可與其他人建立積極的關係,與同伴建立牢固的紐帶和友誼、更擅長在面對壓力與困難時調節情緒、可幫助孩子表現出積極的社交行為、幫助孩子學習正確的道德價值觀與必不可少的技能,在未來少走岔路。

如何建構良善親子關係
現今經濟社會壓力,造就許多雙薪家庭,但繁忙的日程不該,也永遠不能構成沒有與孩子共度時光的藉口。其實共度時光很簡單,比如用餐時將電視、手機等電子設備關閉,聚在一起,便能進行良好的對話與分享。再者,便是陪伴孩子一起學習或進行孩子有興趣的活動,比如一起閱讀、一起玩遊戲、一起學習才藝,如此能讓孩子感受到家長的心是與他們同在的,同時也是製造共同話題的好機會。
此外,積極的溝通也是良善親子關係的關鍵。積極的交流是在沒有判斷力的情況下傾聽,並公開、尊重地表達自己的想法與感受。它可以使得每個人都感到被理解、尊重和重視,從而加強孩子的人際關係。具體的做法有:當孩子想說話時,嘗試停止正在做的事情,並全神貫注地傾聽;願意與孩子談論困難的事情,比如錯誤,以及其他感覺,包括憤怒、沮喪、恐懼、焦慮等,但家長必須從強烈情緒中冷靜下來再談論它們。
當然,讓家人作為一個團隊工作,也是一個好辦法。因為在團隊工作裡,每個人都會感到自己受之氣且能夠做出貢獻,當每個人都了解自己的立場時,團隊合作會更容易,因此有助於明確期望與明白自己的界限。具體的做法有:分享家務,能使孩子享受貢獻所帶來的歸屬感、讓孩子參與家庭會議,給他一個發表自己意見的機會等。
以上種種技巧,均能讓親子間感受到彼此的尊重與關愛,進而培養出具備優良人格特質、積極社會人際關係、思想成熟穩健的人,這便是走向成功的其中一步。
引導學習的正確態度
家長是為孩子人生的第一個導師,一舉一動,舉足輕重,所以家長必須曉得何為引導學習的正確態度。
在引導孩子學習前,家長得清楚孩子最初的學習,是來自於自身對於一切的探索,比如嘗試走路、想自己吃飯等。透過探索,孩子才能夠滿足好奇心、累積成就感,而成就感的累積,就是自信的泉源。所以家長對於孩子這行為的態度,決定了孩子繼續學習的動力。畢竟未經打壓的孩子,大多對於新鮮事物躍躍欲試。所以家長較好的態度應是,在安全的前提下,讓孩子多探索、多嘗試。
孩子成長過程中,家長往往擔心無法孩子贏在起跑點,所以便盲目地幫孩子報名過多的才藝班、補習班等。實際上,擔心是多慮的,而盲目的舉動是讓孩子學習倦怠的罪魁禍首。若要孩子有意義地學習,最好的方法是為孩子留下自主遊戲或運動時間,這些時間其實便是多元探索的機會。研究指出,孩子擁有這些時間,是達到心流經驗的最佳途徑。心流經驗是指一種沉浸在事物中忘我享受喜悅滿足的感覺,它是來自於從事感興趣且挑戰性與技術相對平衡清楚有結構的活動。這不僅能觸發學習動機,也有助於發現天賦,孩子也能在過程中學習專注。
激發學習動機的真正方法
在引導孩子學習的路上,許多家長會不自覺地使用獎勵和懲罰的教育方式。然而這種教育效果有其限度,直接的獎勵制度往往特別有限。在傳統行為主義上,認為人的行為完全由動機來控制基本生物需要,因此會對直接獎勵與懲罰產生高度反應。心理学家愛德华·迪西和理查·莱恩卻認為,這些行動帶來的物質後果,並非主要誘因,而是這些行為能給孩子何種內在享受和意義(學者稱之為內在動機)。他們點出,人有三個關鍵需求——勝任感、自主性、以及與自我連接。故他們主張,只有當我們覺得這些需求得到滿足,內在動機才得以持續。
據研究發現,外部獎勵(物質獎勵)不只難以激勵人們投入長期的目標,很多時候適得其反。史丹佛大學心理學者馬克•賴普曾作實驗,請一群喜歡畫畫的學前孩子,下課前畫幾張圖,並且發給他們一條藍絲帶和一張獎狀作為獎品。兩個星期後,這些孩子對畫圖的興趣明顯減少,而且空閒時很少拿來畫畫。對這些孩子來說,畫圖已是一份工作,是為了得到藍絲帶才值得去做的事。
如果家長將自主選擇跟參與感極大化,同時將孩子被迫與被控制的感受極小化,而家長指派的學習方案,必須是符合孩子程度但稍有難度,挑戰孩子現有的能力。孩子會覺得自己很厲害,並感受到家長的看重、尊重,進而喜歡自己,於是孩子的自我連接也提高。
引導孩子邁向成功絕非易事。縱然有上述所提的三要訣:品格教養的育成、良善親子關係的建構及引導學習的正確態度,倘若沒有家長的耐心、用心栽培,一切都只是空談。
更多教養相關資訊,請關注 愛美語親子報報
參考資料:
雲林科技大學諮商輔導中心,心靈園地專欄全人發展,<人格理論>:
http://scc.yuntech.edu.tw/column/AA/d/d_01/d_01_02.htm
大紀元文化網:<啟動孩子成功方程式的三大祕密(中)>
https://www.epochtimes.com/b5/14/10/21/n4276750.htm
未來親子學習平台:<洪蘭—品格如何教?從養成好習慣開始>
https://futureparenting.cwgv.com.tw/family/content/index/1345
raisingchildren.net.au: <Positive relationships for parents and children: how to build them>
https://raisingchildren.net.au/newborns/connecting-communicating/bonding/parent-child-relationships
保羅·塔夫《幫助每一個孩子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