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的七個好習慣決定孩子的成功

在孩子成長的路上,媽媽的角色是至關重要的。媽媽是孩子最好的老師,也是孩子的性格塑造師。孩子能否迎向成功,很大程度仰賴媽媽本身是否具備良好的性格習慣。

美國哲學家威廉.詹姆士(William James)曾說過:「播下一個行動,你將收穫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你將收穫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你將收穫一種命運。」

人生是由各種微小事情互相影響而成,習慣對每個人來說都有極其深遠的影響,因為它具有一貫性,在不知不覺中影響著我們的行為,左右我們的成敗。好習慣正是邁向成功的最佳通道。養成的好習慣越多,離成功就會越接近,因為命運是由習慣決定的。

成功大師史蒂芬·柯維(Stephen R.Covey)博士在其著作《與幸福有約——美滿家庭七習慣》中提出了創造美滿家庭的7個好習慣,這些習慣也適用於成功媽媽的身上。下面為大家一一剖析每個習慣及實用法。

習慣一:主動積極

「主動積極」的核心概念就是:認定自己是一個負責任的人,自己會主動自發,自己決定自己的行動、態度與情緒。不必別人開口要求,就會選擇做對的事。

「主動積極」是很多成功人士的首要習慣,指的就是做自己的主人。有選擇的自由,並為選擇負責任。比如早上起床,看到昨天好不容易收拾乾淨的衣櫃,被孩子翻得一團亂,該以什麼心情面對就是一種選擇。

面臨突發狀況,我們很容易當下直接反映,而說了不該說的話、做了不該做的事。人們若能依據內心深處的價值觀做出回應,家庭生活必定更加美滿。我們都需要一個「暫停鈕」,讓我們在事發時稍微暫停,選擇要怎麼回應。

成功孩子的媽媽會習慣檢視自己三件事,確認自己是否主動積極,以此幫助孩子成長。首先,她們會檢視自己是否採取主動積極的言語態度面對日常生活。比如,她們不會口吐「我不能」「我沒有辦法」「我就是這樣的人」等充滿負面情緒的話,而是會說「我選擇」「我可以試試」「我情願」等正面的話。

再者,她們會分析、思索在不同情境下如何做適當的選擇,比如與孩子發生衝突,她們會按下暫停鍵,思考各種解決方式:動手打孩子或選擇讓雙方冷靜,不同的解決方式帶來不同的結果。

柯維博士認為,主動積極的人會腳踏實地、不會好高騖遠,投注心力於自己能有所作為的事情。成功的媽媽習慣於運用這原則,幫助自己及孩子達成某些目標,一起成長為更好的人,比如勇於發問、遇到挫折時,停下來思考自己可以做什麼、主動做好分內工作等。

教育家暨宗教領袖馬凱(David Mckay)說過:「生命中最偉大的戰爭,就是每天在靈魂的鬥室裡奮鬥不懈。」生命中最基本的選擇就是,決心在生活中扮演創造性的角色。養成主動積極的態度,整個家庭也能步上積極之途。

習慣二:以終為始

「以終為始」的核心概念就是:做事前會先計劃、設定目標,再去訂定行動計劃,並且做有意義、能夠帶來改變的事情。

「以終為始」的目的在於創造明確的願景,讓自己和家人知道該往何處,若自己心中明白知道目的地為何,沿路的所有決定都會受影響。基於創造願景,願景的力量很大,研究發現,兒童就是因為看得到願景,才有高昂的成就動機。在社會的各個層面,願景就是推動人與組織奮發向上的重大力量。

只有一開始就知道自己的任務是什麼,才能成功。縱然是忙碌的媽媽,堅守這份原則也一樣能成功。例如每天忙著家庭、育兒和工作的媽媽,只要在每天的開始和結束提醒自己真正想要變成的樣子,這就能減輕應對生活中的壓力,使每項工作效率更高,更容易讓孩子迎向成功。

成功的媽媽因為有這習慣,所以很清楚自己想要撫養什麼樣的孩子。他們具體的做法是,訂定個人及家庭宣言。家庭宣言是由全家人針對家庭與共同選擇的生活原則,提出相關且統整的看法。說明家庭宣言的最好方式就是:它是飛機的目的地與羅盤,它能是一個家庭清晰看到大家一致的目的地。以自己的行為與家庭宣言對比,就能知道自己是否脫軌。有了明確而共享的願景與價值觀,就能評估他人的回饋,藉以改善自己。

習慣三:要事第一

「要事第一」的核心概念就是:自己會把時間花在最重要的事情上。自己會設定優先順序、訂定時間表,同時堅守計劃。自己是個有紀律、有組織的人。

柯維博士提出,「重要性與目標有關。有價值、有利於實現個人目標的,就是要事。」有人以為越急迫的事就越重要,其實急迫的事經常是對別人而非自己重要。所以我們必須有紀律,根據最重要而非最急迫的事情對日常行動進行優先順序。

成功的媽媽習慣於跟孩子一起討論要事的定義,並一起思考、討論事情的優先順序,分類出當中的重要及急迫,並再列出事情的用處及價值。如此一來便能以正確的步調處理問題,不讓問題因為自己的躁進或延遲而變得棘手。

在所有事情中,與人的關係比任何事情都來得只能重要,尤其對於媽媽而言,與家庭的關係絕對是最重要的事。維持良好家庭關係,對家庭每個成員的身心靈都有健康的成長。成功媽媽重視這關係,她們會在每週安排一段家庭時間,讓全家人專注的團聚。據研究發現,家庭會議對兒童的自我形象會產生正面的影響,也能讓父母親對自己的認知、評價有所提升。家庭時間提供了強而有力、主動積極的回應,讓家人能夠面對今日家庭遭遇的挑戰,滿足家庭在生理、經濟、社會、心智、美學、文化和心靈等方面的種種要求。

此外,成功媽媽習慣於家庭成員進行一對一的交談。透過這種方式,雙方會發展出無條件的愛及積極態度,也會對對方抱持敬意,也能幫助自己創造不變的原則,使人安然度過外在的變局。

習慣四:雙贏思維

「雙贏思維」的核心概念是:自己有勇氣爭取所愛的事物,但也會顧慮別人的需要,會在兩者間求取最好的平衡。產生利益衝突時,會努力尋求第三種可能性。

以雙贏的態度解決問題或是情況是基於假設的人類互動行為守則。與一方勝出相比,它帶來了更多的好處。為了建立有效的相互依存關係,我們必須致力於創造互利互惠並令雙方滿意的雙贏局面。然而這裡的挑戰是,在將這原則實現時,父母也得對孩子進行紀律,因為孩子有可能不明白父母在為他們準備雙方皆有最大利益的事,而一味捍衛自己的話語權。這樣是無法建構和諧關係的。

要記得,雙方面輸或只有單方面輸都不是什麼好結果。在意見分歧時,家長很容易陷入必須勝利的思維。這樣的方式並不會為親子關係帶來任何益處,而且還可能扭曲孩子的思維,令他以後成為執著於勝利的人。成功媽媽會知道,任何人都有有權利爭取自己所愛的事物、自己所堅持的立場,但同時也得顧慮別人的需要,並在這兩者之間,求取最好的平衡,一旦這兩者發生利益衝突時,就必須尋求第三種可能性。

所以雙贏思維的真實精神就是追求對方的福祉,願意去愛、去犧牲,讓對方獲得最大的快樂。成功的媽媽會習慣在家庭互動中,發揮雙贏的精神,具體的做法有,讓孩子在小事上勝利,比如小孩想把好不容易建好的樂高城堡——即使一點都不像城堡,放在電視櫃上做擺設,就順他的意,對孩子來說,這是一種勝利。她們也會讓孩子參與重要的事情並提供意見,以及設法平衡競爭的焦點,比如孩子在團隊比賽輸了,就告訴孩子他贏得了與團隊合作的寶貴經驗。

習慣五:知彼解己

「知彼解己」的核心概念是:願意聆聽別人的意見和感受、不隨意打斷。願意從別人的眼光看事情。可以很有自信的提出自己的意見。與人交談時,專注地看著對方的眼神。

事實上,我們並沒有辦法客觀地看世界,我們只能用可以接受和可能的投射來看世界,因此我們無可避免地對這個世界存在偏見和誤解。所以我們必須得先真正地理解別人,再尋求被理解。

柯維博士曾說過:「誤解是家庭痛苦的核心。」會出現誤解是因為人們習慣於批判或貼標籤,以此來解讀任何訊息,這就是所謂的「偏見」與「預判」。妄下批判,有可能引起反彈,對方越反彈,誤解就會越積越深。唯一能化解的方式,就是將心比心。

凡發生任何事,在尋求解決方法與孩子進行有效互動前,必須設法透過聆聽來深刻理解孩子及其觀點。為人母親,常常很難讓自己冷靜聆聽孩子的聲音,因而按照自己的想像提供了一些不符合需求的建議,這種做法只會使得孩子的情緒更加劇烈,在關係的建立上逐漸產生縫隙。

成功的媽媽會容許自己的孩子擁有情緒爆發的時間,因為這是幫助孩子化解情緒的第一步。她們會用耳朵、眼睛及心去聆聽孩子的情緒,直到孩子覺得自己被真正了解為止,因為傾聽可以透過變現出來的語言與非語言,探究個人真誠可貴的內在。只有設身處地、以他人的雙眼來探究世界,才能夠真正深入他人的思考模式。

一旦進入對方冷靜下來了,這時候才是媽媽表達的時間。成功的媽媽會知道,必須以平靜成熟的方法表達自己的思維與感覺,例如說話清晰簡要且平和,還要時刻接受正確的意見回饋,而非一味地反駁。只有細心地探究自己的內心,釐清、克服自己的負面傾向,消除心中的執念,親子之間才能真正的「知彼解己」

習慣六:統合綜效

「統合綜效」的核心概念是:尊重別人的長處,並努力向他們學習。善於與人相處,即使對方與自己極為不同。長於團隊合作。解決問題時,尋求別人的意見。

統合綜效簡單來說就是製造創造性合作,目的在於尋找1+1>2的效果。由於人際關係本身也是互動中的一項因素,所以才會發生統合綜效;統合綜效是一種活潑而富於感染力的力量,能影響人際的互動。統合綜效源於相互尊重及諒解,能演繹出非妥協、非折衷的新事物,創造第三種全新選擇。

事實上,要包容異己、欣賞他人的獨特性很難,一般人往往想將別人塑造成自己希望的樣子,聽取異議常使人不安,隨意會希望他人使用自己的思維來思考,並配合自己的觀點。成功媽媽會尊重別人的長處,並努力向他們學習。她們知道每個人的差異,正如諺語所說,一種米養百種人,即使是住在同屋簾的雙胞胎,也會有迥然不同的想法,更何況是來自不同家庭的夫妻,還有自己的子女。因此即使對方與自己極為不同,成功的媽媽也能夠與他們良好地相處。 

這裡要點就是要看重彼此的差異,並尋求第三種可能性。成功媽媽會習慣協助自己的孩子充分發揮自己的長處,並從多元的角度去解決難題。如此的習慣,可以讓孩子有機會意識到自己的的重要性,發現自己說可以付出的貢獻,如此他們就可以運用自己的天賦與才能,與媽媽共創極具創造性的可能。

在互補式的統合綜效中,重點在於參與者的合作,而非創造新事物。這需要極大的自覺,一個人意識到自己的弱點還不夠,還得懂得謙遜,才能截人之長,補己之短。

習慣七:不斷更新

「不斷更新」的核心概念是:透過許多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地方學習。它是平衡的自我更新原則,個人能夠在身心靈和情感方面,不斷日益精進,強化自己能力。

任何未能時時砥礪的事物,都會崩解惡化,這就是所謂「不進則退」,家庭文化亦如是,所以我們得不斷在情感帳戶中存款,以維持現狀,因為我們面對的是持續的關係與期望。身在瞬息萬變的現代社會,每個家庭都須要投注時間更新生活中生理、社會、心智與心靈的四個領域。

成功的媽媽知道,雖然為人母親很辛苦,但這個身份並不是自己的全部,她們不會讓自己停滯不前。成為母親確實為自己能否找出時間與精力自我更新帶來了挑戰,但轉念一想,這也是額外的動力,使自己的生活各方面都變得出色。

成功媽媽在個人的更新上,生理方面,會持續運動、控制飲食;社會方面,會與朋友保持聯繫、為他人服務;心智方面,會持續閱讀、構思、計劃、學習新計劃;心靈方面,會持續更新人脈、秉持原則。在這四個方面日日勤修,有助於培養個人的能力,並重新激發個人生活中習慣一、二、三的培養力。這些活動全發自內心,而非源於外,出發點是為了培養獨立與他人及環境的個人與家庭價值。

上述行為皆可協同家庭一起執行,對家庭而言,和家人齊心參與更新活動能拉近彼此的距離,達到雙效學習,強化彼此的信念。例如談心,談心需要充分的承諾與積極性,這也顯示出自己非常重視談心的對象。察覺家庭中的更新力量,能夠開啟各種互動及創造的大門,進而培養出優良的家庭文化,不斷引領人們走在正軌上。有了更新的心態,我們才能以嶄新的心情迎接每天的挑戰。

習慣就像維生素,散佈在各處,無論我們有沒有意識到它們的存在,它們都是我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我們可以混合使用,也可以單獨使用。我們並不會只需要維生素來過活,但當7個習慣變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我們會更健康、更快樂、更成功。

想看更多精彩的文章嗎?

玩積木的孩子比只玩手機的孩子多出5大能力!

關注更多愛美語資訊

各種最新幼兒美語資訊:愛美語粉絲團

各種經典父母立志英文語錄: 愛美語INSTAGRAM

各種美語對話影片:愛美語YOUTUBE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Close Bitnami banner
Bitna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