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明明很努力,為什麼我還是輸了?」
「我不明白我為什麼輸了比賽?」
「我輸了,我是壞孩子!」
日常生活中,父母經常會碰到孩子受挫需要及時安慰的情況,尤其是面對有勝負的比賽時更為如此。如果父母只懂得告訴孩子成功很重要,可能因此會讓孩子無法面對失敗。
人不可能一輩子是贏家,一旦落入「輸不起」的圈套中,一次小小的挫折可能便會使人喪失信心。孩子的未來會面對更多更大的挫折與挑戰,學會「輸得起」,甚至比學會「如何去贏」更重要。
「輸得起」,就是有能力調試自己的心情及想法,坦然面對不太愉快的逆境,而且能夠有重新來過的勇氣。

美國心理學家,Ted演說家卡蘿·杜維克(Carol S Dweck 卡罗尔·德韦克)在其書籍《心態致勝(終身成長 Mindset: 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曾舉過一個父親教導孩子面對失敗的例子:
9歲的伊莉莎白第一次參加體操比賽,她的水平很高,現場表現也很好,但其他女孩的表現更好,最後伊莉莎白沒有贏得比賽,一條彩帶也沒得到。
父親告訴她說:
「伊莉莎白,我知道你的感受。你對比賽寄予了如此大的希望,而且拿出了自己最好的表現,但是仍然沒能贏,妳一定感到很失望。但是妳要知道,這樣的結果說明妳的能力還不足以贏得這塊獎牌。來參加今天比賽的女孩中一定有比妳練習的時間長,比你更努力。如果這是你真心想要的東西,那麼你就要全身心地為此付出努力。如果你練體操純粹想玩玩,我並不反對,但如果你想比賽得獎,你必須更勤奮努力。」

伊莉莎白聽取了父親的話,花更多的時間練習、完善體操動作,最終在下一次比賽時贏得了5個個人項目的彩帶,並奪得了總冠軍。
伊莉莎白父親這番話,可說是為孩子了提供正確且有建設性的反饋。他首先簡要描述了孩子參加的過程,並共情孩子的感受,了解孩子的失望。他除了安慰,也提出了建議:倘若真心想要在體操上取得成功,就必須付出全部努力。這個父親沒有盲目「保護」孩子,而是引導她直面失敗,並教給他從失敗中學習的方法。
當孩子遇到挫折時,需要的不是說教、指責及空洞的安慰,他們需要的是父母有建設性的批判或建議。因此父母可以有4個步驟來幫助孩子面對失敗:
1.共情孩子的感受:
接納孩子的情緒,體會孩子的感受,告訴孩子我們懂得他的難過,讓他好好地發洩情緒,如果孩子有足夠的表達能力,父母可以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的感覺,然後給予適當的疏導。
2.「享受過程」比「贏得勝利」重要:
孩子會在意輸贏,有部分原因是在於父母的態度。例如在孩子贏時大力稱讚,輸時卻未給予正面鼓勵,這將無形中造成孩子的壓力。因此父母應該強調的是,孩子在比賽過程中是否享受其中的樂趣、是否積極努力,而對此加以讚揚。
3.讓孩子了解自己的進步,並面對下一次的挑戰:
比賽有輸有贏,當孩子落敗,父母可以告訴孩子:別人的勝利,並不是表示自己很差勁,而是自己還有挑戰的空間。此外,也要提醒孩子回頭檢視自己是否比以前更進步,以此激勵孩子繼續向前進。
4.教導孩子解決問題的方法:
幫助孩子面對負面情緒後,父母要幫助孩子找尋力量,引導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並且讓自己越來越強大。父母不必急於給方向或告知訣竅,而是要鼓勵孩子自己嘗試思考,並給予最大的尊重及適當的幫助協助他們繼續面對挑戰。父母自身遇到問題的態度,也是教導的機會,例如煮焦了一鍋菜,別氣急敗壞,而是要冷靜地跟孩子分享失敗的原因,並告訴孩子自己下次一定會做得更好。

《傲慢與偏見(Pride and Prejudice)》的作者珍·奧斯汀(Jane Austen)曾說過:
「這世界除了心理上的失敗,實際上並不存在什麼失敗」
失敗是找尋人生方向的最好方法,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直線。從好的角度來看,孩子在乎輸贏,其實是一種激勵自己的動力,但除了有「想要贏」的積極心態,也同時要有「輸得起」的胸襟勇氣。如果從小帶領孩子從容、樂觀地看待失敗,孩子將能有不怕挫折、奮勇向前的人生態度去面對未來的挑戰。
其他文章: 為什麼掌握雙語的孩子更聰明
關注更多愛美語資訊
各種最新幼兒美語資訊:愛美語粉絲團
各種經典父母立志英文語錄: 愛美語INSTAGRAM
各種美語對話影片:愛美語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