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無法成為一位傑出的鋼琴家,因為我天生沒能力。
很多孩子在面對挫折時,不免將問題歸咎於缺乏天賦。「基因決定了命運」、「天賦是與生俱來的」這類想法一直在人類歷史中揮之不去,這是因為這種迷思能使得我們的內心舒暢。它不僅解放了我們免於期望的重擔,也救我們脫離讓人痛苦的比較之中。舉例來說,假設郎朗天生就如此厲害,那我們除了偶爾妒忌他先天得利,也能減少我們對自己的失望。相反地,如果我們真心相信自己能與郎朗並駕齊驅,那將會造成沉重的期望與無比的失落感。

實際上,天生的基因並非阻礙孩子邁向成功的因素。在成功的路上,真正擋住我們的是其他的因素,這當中包括了環境、信念、想法等等,這其中有些還是我們自己不知不覺造成的,還有很多因素可能完全被我們所忽略,或是超出我們的掌控。若要克服這些困難,美國知名作家大衛.森克(David Shenk)提供了一些指導原則,幫助孩子如何在成功的道路上不卡關:
1.發掘自身的動力

我們往往只從成功人士看到最光鮮亮麗的一面,而忽略了成功背後的因素。驅使他們繼續向前的因素,是他們永遠充沛的精力。在成功的道路上,除了需要適應為求成功所需的生活方式,還要咀嚼失敗,從中學習。非凡的成就除了需要非凡的動力,還需要極為堅定的信念。
動力的來源雖然常常神秘隱晦,但並非總是如此。人類的情緒或心理有一項特別之處,那就是很多因素都能造成強大的動力,比如愉悅的鼓舞、基於靈性的奉獻以及憤怒的情感。動力的來源可以是有意識的,也可以是無意識的。或許在自己喜歡的事情上面,更容易發現自己的動力;又或許基於避免未來有所遺憾的心態,也能幫助自己找出動力。
對於孩子而言,最容易啟發動力的因素其實是興趣與成就感。家長能為孩子做的便是採取開放的態度,全力支持,避免壓抑,鼓勵孩子多方嘗試不同領域的活動,讓孩子察覺自己的興趣點。當孩子想要持續在興趣上進步,家長要記得鼓勵孩子,勉勵孩子不要敗給一時的挫折,如此才能持續向成功邁進。
2.做最嚴厲的自我批判者

尼采曾經說過:「凡偉大的藝術家或思想家皆孜孜不倦,不僅專注創作,也致力剔除挑選,變換重組」
我們常有一個迷思:我們以為所有傑出的成就從開頭就很完美,然而實際上,靈光乍現的時刻並不多,從大體而言,偉大的成就都是歷經千辛萬苦,熬過最厲害但富有建設性的自我批判。比如古典樂的大家貝多芬在小時候,每天都要練習鋼琴和小提琴8個小時以上,即使是寒冬也不例外,因為有這這個艱苦的開頭,讓他在成名以後,始終會自律地安排音樂練習,始終記得自我批判、自我反省,讓自己的音樂技巧更上一層樓。
因此,孩子在學習任何技能時,家長記得提醒孩子不能夠自滿,而是要時刻以謙卑的心對待自己,才能夠接納不同的意見批評,促使自己更為進步。即便能力站在頂峰,也要勤加複習,才能溫故知新,登峰造極。
3.化挫敗為契機

孩子常在面對挫敗時,陷入深深地悔恨與自責。倘若沒有及時糾正他們的想法,任由羞愧感與痛苦日益擴大,挫敗將招致慘痛代價。對於挫敗,最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像柔道選手巧妙的化解對手招式,將攻擊力道轉變成弱點,這便是將挫敗化為契機。在成功的世界中,常常是違反自覺想法的,所以必須要將弱點當作機會,將失敗視為一扇敞開的大門,才有可能成功。 真正的失敗,便是認輸,還有低估自己的孩子。
發展生物學家強調,人類所有的發展都是為了因應問題與失敗。因此,父母扮演的角色應當時把注意力導引到這些挑戰上。典型的例子就是:在嬰兒還無力解決問題時,大人便讓孩子面對特定的人體動作問題,結果大人的行為使嬰兒的運動能力步上發展之途。這種自然的行為應該要延續到孩子的每一個成長階段,引導孩子擁抱失敗,並從中找出解決的方法。
換言之,家長不應幫孩子除去障礙,反而應當給予他們挑戰,並從旁監控調整。世上最棒的勵志故事,莫過於親子學者一起逆風而行,在迎面而來不斷增強的阻力下奮力前進,並從中獲得滿足。
4.了解自己的極限,然後忘掉它

追求卓越成就的過程從來就不是合邏輯的,也不符常識。很多成就需要到很多年後才看得出來,追求的過程中充滿變數,往往難以事先想像。卓越與平凡之間從來就不是一步之遙,而是相距千里。要達到這個境界,只有比別人走得更遠、更勤、更久,將自己推向超越邏輯與理性的境界。
這就是為什麼特別有成就的人往往也是夢想家。他們必須有一點不切實際,才能夠想像一般人不敢想像的事。他們也必須忽略顯而易見的缺點,以及看似紋風不動的障礙。若屈服於這些阻礙,他們無異於即刻宣告失敗。
孩子在前往成功的路上,往往會因為當下的能力極限限制自己,讓自己無法看見立即成效,因而對自己產生質疑,甚至想要放棄。家長此時應要讓孩子遺忘當下的極限,鼓勵孩子繼續向前進,即便這是多麼不符合常識,因為卓越成就的路上,從來就沒有一套公式可循,唯有堅定不移地往正確的路徑走,必然會看到光明。
5.設定心目中的英雄

英雄人物能夠鼓舞人心,不只是因為他們的事蹟偉大,更是因為他們的出身卑微。比如青年時期的達爾文一無所長,他的父親對他說:「你終日只顧著打獵、玩狗、捉老鼠,你不只會丟自己的臉,更讓家族蒙羞。」然而在短短幾年後,達爾文搭乘小獵犬號出航,最終革新了人類對於自己的看法。
了解自己喜愛的藝術家或音樂家經歷的磨難能提醒我們,許多後來被視為天才之舉,當初也是一條未知路,甚至是異想天開的想法。藉由檢視經典書籍、繪畫的初稿,我們得以放大檢查這種經驗。看著一件藝術作品的演變過程,就是看著它如何從無到有。
6.良性的競爭

尼采曾說過:「任何天賦都得藉良性競爭來發展」
我們常將成就視為個人事蹟,但沒有人是一座孤島,人心的本質是社會化而好競爭的。我們彼此學習,互相分享,也常常為了獲得愛、資源與成就而一爭高下。任何一個偉大的文明背後,都是因為人民彼此之間有良性競爭、尊敬並同情所有人。
今日我們凝視達文西的<蒙娜麗莎>或米開朗基羅的<大衛像>,會將它們視為兩個天才各自的傳世傑作,很少會注意到作品背後真實而富人性的發展過程,但這樣便常讓我們忽視早就偉大成就的主要文化因素:比較與競爭。據歷史記載,達文西和米開朗基羅的關係其實是相互競爭的,他們相互給予意見或批評,時而惱怒不悅,時而互有領先,但又都十分欽佩彼此的才華。正是因為這種關係,促使他們迸發出創作靈感,讓自己的作品超越平凡。

因此家長可以幫助孩子積極地思考競爭,讓孩子意識到競爭並不是為了輸贏,而是能夠獲得一個與其他孩子進行批判性互動的機會,同時也學習努力工作的價值,培養自尊和自我效能。透過鼓勵孩子參與團隊競賽,如科學競賽、創業競賽等,讓孩子學習如何成為一名團隊的合作者,而不是破壞者。
發展良性競爭最終的目的是,讓孩子學習最重要的競爭對手,其實就是自己。當競爭的視角從別人轉向自己,孩子會在失敗和成功間不斷練習,最終讓自己成為更棒的人。
固然先天的優勢能幫助人生的初始發展較他人順利,但基因並非阻礙孩子成功的藉口,因為後天的心態發展與環境的變幻才是影響孩子未來的重要因素。只要破除天賦迷思,了解如何運用上述所提的種種方式,便能及早為孩子設計有效率的教育方式,協助孩子取得不凡的成就。
想看更多精彩的文章嗎?
關注更多愛美語資訊
各種最新幼兒美語資訊:愛美語粉絲團
各種經典父母立志英文語錄: 愛美語INSTAGRAM
各種美語對話影片:愛美語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