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拿基因當藉口!協助孩子成為天才的竅門(一):

那些關於天賦的迷思

你哥哥的歌聲怎麼會如此動人?你怎麼會長得那麼高?為什麼我寫不出優秀的文章?她的畫怎麼那麼好?

不就是因為基因嘛!」我們都這樣回答。

在過去一百年來,我們都認定基因主宰一切,基因指導一切,基因決定一切。「基因造成天賦」這個錯誤的觀念在新聞媒體、學者的強化下,成為我們對於人類本質的看法,這種思想切合我們過去習得的DNA與演化知識,即基因是藍圖,造就了今日的我們。不同的基因導致我們成為能力相異的個體。事實上,已有極多科學證據證實上述說法是錯誤的。

在舊有的觀念下,經常將基因比喻為一張已經拍板定案的設計藍圖。在新科學證據下,更精準的比喻應該是:細胞內有個電視遙控器,基因就是遙控器上的按鈕。按鈕會隨著其他基因與細微的環境因素改變,這個過程終其一生都不會間斷。這種基因與環境的交互作用不是基於身體死板的指令,指示某個性狀該如何表現,而是驅動每個人獨特的發展路徑。

這種理論被簡稱為「G Χ E」(基因與環境的相乘效果),而這已經成為了解遺傳的核心觀念。基因依照每個人各自的環境打造出獨一無二、量身定做的人體。基因固然重要,基因的差異又可導致性狀的差異,但分析到底,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個動態系統,都是持續發展中的的生物體。

英國劍橋大學的生物學家派崔克.貝特森(Patrick Bateson)將「G Χ E」的模式比作烘焙蛋糕:一開始的材料大同小異,但最後烤出來的蛋糕卻是五花八門。雖然原料上的微小差異必然會讓各個蛋糕不同,但卻無法完全決定其差異性,因此最終的差異是來自於烘焙的過程。他說:發展過程是一種化學作用,最終產物不能簡單的化約為所有原料。

打破遺傳迷思:意想不到的迷宮實驗

1958年冬天,加拿大曼托巴大學心理學家洛德.庫柏(Rod Cooper)與約翰.蘇貝克(John Zubek)設計了一個實驗,用以探討先天與後天因素對老鼠智力的影響。他們從兩個不同的遺傳品種中挑出新生的老鼠,其一稱為「迷宮高手鼠」,這種老鼠經歷數代測試,都有不錯的走迷宮能力;另一隻稱為「迷宮笨蛋鼠」,他們每一次走同一迷宮的成績都很差,平均犯錯數高出四成。他們的預測結果是:在資源充沛的環境中,前兩種老鼠都會變得稍微聰明一點;而在資源匱乏之下,都會變得笨一點。

但是,數據結果令人意想不到。在資源正常時,高手鼠的表現優於笨蛋鼠。然而在資源匱乏及資源充沛的環境中,兩者表現沒多大區別。從實驗發現,牠們的「遺傳」差異不見了。由此得知,所謂的差異並非純粹由遺傳造成的,而是與環境變化有千絲萬縷的關係。

透過這項實驗,我們可以將資質相異很大的小孩類比成上面兩種老鼠,只要為他們設置正確的環境,不管是誰最終都可以表現優異;相反的,小孩的表現最終都是差勁的。

你還迷信智力測驗嗎?用科學解答關於智力的真相!

長久以來,我們對智力測驗的結果深信不疑,認為這種測驗能夠揭露一個人天生的智力。尤當得知自己孩子的測驗分數,家長通常會為孩子感到緊張,因此幫他報名了許多補習班或才藝班,以「彌補」孩子智力的不足。

發明智力測驗的美國心理學家路易斯.特曼(Lewis Terman)認為人類的智力是透過基因遺傳而來,出生時即已固定,終生不再改變。相信這種觀念的人認為,透過揭露每個人的智力高低,將有助於每個人在社會上找到正確合適的位置,如此一來便能增加社會的運作效率。然而智力測驗給出的訊息令人沮喪,這訊息是:你的智力是固定的,不是努力得到的。這使得人們陷入原始的恐懼,即我們大多數人天生都有內在的限制,局限我們思考的速度與深度。

所幸,經過科學證據顯示,智力並不是固定不變的。事實上,測驗智力就像測量五歲小孩的體重,無論得到的數據為何,都只適用於今天。因為生理因素無法決定一個人初始智力等第,充分的政治現實社會、學術、經濟等因素也有影響,而且為因應環境要求,每個人乃至於整個社會都能變得更聰明。

公車司機 VS.計程車司機:誰的推理能力更強?

英國倫敦的道路錯綜複雜,對司機來說是一場夢魘。1999年,英國科學家針對倫敦的計程車司機與公車司機進行測試,結果指出,經常行徑於縱橫交錯道路的計程車司機,其空間推理能力比起經常行徑固定路線的公車司機強。這是因為計程車司機需要經常思考最短路徑,在長期鍛煉下,改變了大腦的結構。

由此得知,比起環境的呆板,環境的刺激更能夠鍛煉人們的某些能力。以教育孩子口語能力為例,假設家長經常與還在學習口語的孩子進行溝通,孩子在長期的刺激及鍛煉下,口語能力必然比起鮮少與家長溝通的孩子還優秀。

你知道家庭環境會影響孩子學習單字的數量嗎?

1980年代中期,美國心理學家貝蒂.何莉(Betty Hart)和陶德.雷斯里(Todd Risley)發現「學前教育計劃」大有問題。這計劃旨在幫助勞動階級的貧困兒童,使低收入家庭的兒童脫貧,以期最終能遠離犯罪。她們為了找出問題癥結點,設計了一個為期三年的研究:她們抽樣計算兒童接收到的口語講話字數。樣本來自於三種社經階層:

一、靠社會福利金維生的家庭;二、勞動階層家庭;三、專業人員的家庭。

實驗結果令人吃驚,專業人員家庭的兒童比靠社會福利金維生的家庭平均每小時多接受約1500字,1年後,兩者差距累積到800多萬字。她們同時也發現,兩種家庭間的對話語調與句構難易也有差別。

她們在處理統計數據時發現,早期密集接受口語對話的經驗有助於兒童後天的表現。她們在合著的《顯著差異》(Meaningful Differences)中寫道:「我們十分驚異於數據顯示的差異。最令人影響深刻的,是每一種家庭與兒童不同、他們在三歲之前累積了多少經驗,以及這些經驗的重要性。」

透過上述例子,我們再次證實環境變化與能力發展的關係。因此想要培育出優秀孩子,設置適合的環境乃是至關重要。

你以為所有的天才都是與生俱來嗎?

造就天才都需要「刻意練習」

1980年,瑞典心理學家安德瑞.艾瑞克森(Anders Ericsson)與認知心理學界的大師威廉.蔡斯(William Chase)合作,試圖打造一個記憶專家。他們想知道平常人的短期記憶力是否可以鍛煉,使其能夠處理大量資訊,於是他們找來一個智力測驗與短期記憶普通的大學生做實驗。他們讓大學生記住一串數字,只要能完整複述,下一回就會增加一個數字;反之,則減少一個數字。起初大學生只能記得8個數字,但經過了很久,大學生的進步不曾停下,從最初的8個數字,變成10、20、30、40個…至實驗結束前,大學生能記得的數字有大約80個。

後來,研究人員為了確定該大學生的短期記憶容量是否變大,而在數字練習之間安插隨機字母串,如U、Q、B、Y,每當碰到字母串時,大學生的短期記憶力馬上恢復一般水準。根據實驗結果,艾瑞克森與蔡斯的結論是:「這些資料顯示,即使不斷練習,仍無法增進短期記憶能力。但是,使用與長期記憶產生關聯的方法則能增加記憶量。若是使用恰當的記憶系統與檢索方式,似乎能夠透過聯繫而不斷增進記憶技巧。」

經過這項實驗,艾瑞克森發現天賦優異的舊說法不合理,他提出一個解釋天分的顛覆性看法:天分不是原因,而是結果。它並非一個過程的起點,而是終點。這意味著,人類無論在生理或創造力等領域都有可能獲得高成就。而達到這個境界的方法,就是「刻意練習」

天才莫扎特的秘密

一直以來,莫扎特被認為是音樂史上難得一見的天才。實際上,莫扎特的天才是經過「刻意練習」得來的。早在莫扎特出生前,便已浸淫音樂中。他的父親是極具企圖心的音樂家與作曲家,也是有名的音樂老師。他十分注重技法並從讓孩子從幼兒開始訓練,在一流的家庭教育與無數練習之下,莫扎特一步步邁向卓越的境界,最終成為留名青史的音樂家。

人們常因為只看到對方有卓越成就的一面,便自認為對方具有某種天生的傾向。經過艾瑞克森的研究顯示,對於那些逐步登上巔峰的人,有幾個現象一再出現:

1.練習會改變身體:如果任何人在某個領域的技能大幅增長,都能在其身上觀察到一連串由練習造成的生理變化,如倫敦計程車司機的大腦海馬迴比一般人大等。

2.技能是特定的: 一個人若在某領域表現傑出,並不表示在其他領域也會表現出色。西洋棋冠軍對弈時能記住上百步棋,但是在其他方面的記性則與常人一樣。因此,生理與心理的改變乃極度針對特定技能。

3.心智影響生理:即使是運動員,大腦的改變無疑也是最重要的。這些改變源自大幅增進對某項技能的知識,或是從有意識的分析轉換為更省事省力的直覺反應,以及透過詳盡的監控,不斷即時自我調整。

4.練習模式至關重要:普通練習只能讓你熟練原有技巧,無法讓你變得更好。特殊訓練才能迫使生理與心理改變,成為進步的動力。

5.短而密集不如長而持續:很多關鍵改變需要長時間。就生理學來說,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

以上最後兩點提到的模式與時間,是練習過程中最重要的元素。在任何領域上,表現最好的人不僅花更多時間鑽研練習,並且都維持一種特殊訓練方式,這種方式艾瑞克森稱為「刻意練習」。

「刻意練習」如何增進一個人的技能?簡單來說,就是讓全身的肌肉與大腦自動調適,以達到要求,比如倫敦計程車司機大腦中負責空間推理的區域明顯增大。舉凡任何不斷磨練的技能,都會發生同樣的情形。

「刻意練習」要求的是精益求精的心態,熱切的追求高於自己能力的目標。因此這種練習可說是每天主動尋求失敗,而又憑藉無比決心一次次再站起來,繼續嘗試直到成功。這種練習需要極大量的時間,幾乎改變一個人的生活,讓人每天堅守努力進步的承諾。

所以,除非我們盡力嘗試過,否則我們無從得知自己的限度在哪裡。唯有積年累月,密集的投入數千小時努力之後,我們才能知道自己在某領域的先天限度,如此就能超越限度,成為某領域的傑出人才。

先天智力並非未來成就的決定因素

史丹福大學曾做過一個實驗,找來兩組學生,在進行簡單的測試後,對一組學生說:「你一定很聰明」,以誇獎他們的先天智力;而對另一組說:「你一定很努力」,以誇獎他們的付出。之後再讓這些學生選擇接下來的測驗難易度。結果顯示:

1.被稱讚「你一定很聰明」那組,超過半數選擇簡單的測驗。

2.被稱讚「你一定很努力」那組,竟有九成選擇較為困難的測驗。

這個實驗結果告訴我們,相信先天智力與天分的人比較不願意接受智力挑戰,他們在學校的表現也沒有那麼出色。相反的,相信智力是漸增的人由於他們相信智力是可塑的、能夠藉由努力而提升,因而較願意接受學業挑戰,同時也較為成功。

由此可證,成就並非取決自先天的優勢,而是要端視長期的態度、資源、過程而定。當然,年幼時表現良好並非完全沒關係,因為這通常表示很早就有興趣及決心,但這個因素卻沒有保證或排除任何未來的成功機會。

從上述的種種論述與證據可見,基因並不是阻礙孩子成為天才的因素。充分的科學證據已證實,真正影響一個人發展的,是源自於基因與環境的交互作用。只要了解「G Χ E」的原理,便能及早為孩子設計有效率的教育方式,透過改善環境、調整心態、更改訓練模式等等,協助孩子成為未來的天才!

想看更多精彩的文章嗎?

家長必讀《刻意練習》——使凡人變成高手的方法

關注更多愛美語資訊

各種最新幼兒美語資訊:愛美語粉絲團

各種經典父母立志英文語錄: 愛美語INSTAGRAM

各種美語對話影片:愛美語YOUTUBE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Close Bitnami banner
Bitna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