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方程式》養育成功者的奧秘!大師級父母的八種角色(二)

上一篇文章中已為各位父母掀開教養方程式中早期學習夥伴及飛航工程師的神秘面紗。接下來將繼續帶領大家了解救援者、啟發者及哲學家。

角色三:救援者

救援者: 緊急狀況急救員

扮演救援者的大師級父母,是當環境可能造成危害,導致孩子的人生進展脫軌時,前來挽救局面的超級英雄。特別是關鍵時刻,這個關鍵而隨機應變的護衛,以一針見血的解決方案採取行動,讓孩子的旅程保持在正軌上。
 
救援者必須發揮力量以採取驚人行動,也必須隨機應變,鼓足耐力與勇氣,超越一般人的意願與能力範圍,並尋找任何需要的資源,做必要的事情。無論他們的社經地位如何,他們都懂得有策略且巧妙地尋求保障孩子成功機會的能力及資源。

保持警覺,隨機應變

扮演救援者的父母會保持警覺,他們採取的行動往往是英雄式的,就像一名獨立演員,當系統中出現危害孩子處境的狀況時,立刻前來移除障礙或修補裂縫。

例如就讀小學一年級的小孩在國語考試中取得62分,警覺較低的父母可能不會注意,也沒意識到成績的重要性。但保持警覺的救援者會立即採取行動,他們清楚國語文能力會影響孩子的閱讀意願,如果語意辨認不清,也會造成其他科目的解題困難。因此救援者會運用策略,尋找資源取得機會,避免擾亂和破壞導致孩子從高成就軌道被擊倒。

例如救援者會購買參考書並予以分析,將其中的學習類型分類,然後專注於字彙。他們會應用高效的練習,幫助孩子將生字變成各種句子,再將句子變成卡片,最後在家裡四處展示卡片。只要孩子經常與跟這些生字不期而遇,就能記住。
 

救援者會隨機應變,例如將語文課外教材佈置在生活環境中,讓小孩的學習機會隨手可得。精明的救援者會試圖幫助孩子找到學習的意義,讓孩子產生學習動機,比如幫助小孩手作小書,成為小書作者,並對外宣傳。孩子會從中獲得成就感,對學習生字更有興趣。

小心「知行落差」現象

人生充滿著我們認為該做、卻很少堅持完成的事。我們並非不做,只是沒有真正找時間去執行。史丹佛大學教授傑瑞夫‧菲佛(Jeffrey Preffer)與羅伯‧蘇頓(Robert Sutton)將此現象稱為「知行落差」。
 
研究發現,當父母停止浪費時間列舉面對迫切問題時能做些什麼,轉而展開第一步去修正問題,即使他們還不知道走完整個路程的每一步是什麼,知行落差仍會縮減。當父母專注於找出他們還不知道的答案,就會導致惰性;反之,父母根據他們已經知道的嘗試解決問題,他們所需要的答案在行動過程中就會浮現。
 
遵循教育方程式的父母與其他父母之間最大的差異,不在於他們知道什麼,而在於他們如何堅持不懈、有策略地把他們所知道的,應用在支持孩子及幫助孩子增強能力。

大師級父母的共同策略

無論救援者採取的方法為何,均可見他們採取了相同的策略:

不管什麼問題,透過拆解分析,
想出解決方法,退後觀察,破解眼前狀況。

角色四:啟發者

扮演啟發者的家長讓孩子接觸新觀念,包括他們可以學習的事物、可以去到的地方,以及可以成為的人物。他們展開拓展心靈的話題,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也讓他們透過窺見自己可以成為什麼樣的人、做什麼樣的事,幫助他們了解自己的潛在可能。

愛因斯坦的啟發教育

在愛因斯坦成為物理巨星,以相對論改變我們對宇宙的認同前,他是個出生於19世紀末、極度討厭學校的男孩。但他不是沒在學習,他只是不在學校裡學習。愛因斯坦在校表現不佳的事實廣為人知,不過鮮為人知的是,愛因斯坦的母親寶林是如何大量又刻意地輔助他的學校教育。
 
寶林有策略地創造一個溫暖而富有啟發性的家庭學習環境,她鼓勵愛因斯坦發展好奇、自律而獨立的特質。當愛因斯坦長大一些時,他被允許跟父母、家庭成員及他們邀請的科學家朋友同桌。在這些「午餐研討會」中,愛因斯坦接觸到世故的大人,他們挑戰愛因斯坦的思維,介紹他認識最新科技,讓他知道成為一位科學家是怎麼回事。
 
愛因斯坦的父親是努力奮鬥的商人,也是當時新興的電子工程領域先驅。當年五歲大的愛因斯坦臥病在床,父親為了讓愛因斯坦保持好心情,就給了他一個磁羅盤。這個羅盤迷惑了他,也讓他開始著迷於空間推理,愛因斯坦回顧一生時,他相信自己童心未泯的、由好奇驅動的思考方式,是從那個羅盤開始的。

擴大孩子視野的三個層面

扮演啟發者的大師級父母為孩子解開世界帷幕,向他們引進潛在未來自我的種種可能。由於啟發者清楚意識到學習不僅僅在教室裡發生,他們深化孩子對已知事物的知識,並讓孩子接觸未知的事物。扮演者在三個主要層面擴大孩子的層面:

  • 讓孩子接觸鎖定目標的學習經驗與環境,特別是那些增進孩子興趣,以及讓他們和志同道合的成功者互動的經驗與環境。
  • 讓孩子熟悉成人世界的真相,包括人生的殘酷現實,因為他們有一天會進入那個世界。
  • 介紹孩子認識成年的人生導師,幫助他們在有熱忱的領域獲得更深入的知識,並作為孩子的典範。

成果會是一個見多識廣的孩子,對自己未來的可能性擁有寬廣視野,讓他們贏得先機,成為成功的大人。

孩子的熱衷項目,激發精熟取向與自主感

「熱衷項目」即是對於某個專題感興趣並投入其中。
不同於刻板印象裡中產階級父母採用的精心栽培模式——盡可能以許多課外活動塞滿孩子的行事曆,啟發者是深思熟慮而有策略使孩子的教育更加完整,並始終把孩子的未來放在心上。

關鍵在於支持孩子選定的熱衷項目
高成就者往往花大量空閒時間追求深深吸引他們的熱衷項目,而大師級父母會幫助孩子擁有需要的任何工具或機會。當啟發者帶孩子體驗一些事,激發他們的興趣,鼓勵他們追求卓越,然後支持孩子從事那興趣,他們是在幫助孩子發展兩項主要特質:

  • 精熟取向:是學習特殊主體與產出優質作品的內在動機,當任務出乎意料的艱難,會感覺備受鼓舞,而非垂頭喪氣。
  • 自主感:是意識到一個人的能力、權利與責任,並採取目標明確的行動。

成功者抱持的每種愛好,都會創造性的學習經驗,邁向完全自我實現的旅程,滿足他們的好奇心,激發他們的想像力,並在思想及行為上發展這些特殊習慣。
 
透過支持孩子從事熱衷項目,啟發者不僅培養孩子的精熟取向,也幫助他們發展自主感。相信孩子能夠從事他們有熱忱的領域並發展專業,正如與孩子分享世界的現實狀況,並透過與大人討論複雜議題,給孩子機會在腦海裡解決問題,提升主動性與自信,促進成功。 

角色五:哲學家

哲學家的角色從孩子生命的早期持續參與一生,協助孩子追尋人生意義與目的。大師級父母的世界觀是土壤,高成就者在裡面長出自己的哲學。他們與孩子的無數對話產生的理念與價值觀,注入孩子的思維,就像礦物成為樹木成長的基礎。儘管成功者成年後的哲學可能與父母不同,但哲學家父母的世界觀是成功者思考的基礎,反映他們一生的目的感與選擇的行動。

給孩子的人生哲學

關於人生的目的,世界各地的哲學家及古老經文的看法不謀而合。他們皆強調三個不變的主題:尋求內在洞察力;追求繁榮昌盛;憐憫的責任。
 
這三項基本概念也滲透到大師級父母傳授給孩子的人生哲學:尋求深度同理、避免貧窮以及協助改善他人的生活。

哲學一:尋求深度同理

大師級父母傳授的第一項哲學主題是:尋求深度同理

大師級父母往往聰明敏銳,把最關注的焦點放在尋求深度同理上。他們能夠提供孩子最寶貴的東西,是對智力的欣賞,純粹滿足於運用大腦經歷探案,無論是在車裡、圖書館,或可以尋找自我的任何地方。
 
他們相信孩子應該自己搞懂答案,而不是透過告知的方式認識新事物,例如讓孩子想出像「crazy」這個字是以y還是ie結尾才對。就連教導孩子思考與記憶時,亦是讓孩子認為自己是在玩,而不是在學習。這一切都是讓孩子具備洞察力、有見識、能自己推理思考的能力。

哲學二:避免貧窮

大師級父母傳授的第二項哲學主題是:避免貧窮,因為貧窮是機會的重大障礙

這項哲學並不限於弱勢家庭。家長教導孩子一長串的行為,如管理支票賬戶,以及選擇在大學入學申請書上看起來更好的課外活動等,是為保有社會地位做好準備。
 
以貶損孩子現有生活環境為中心的哲學,可能會令人感到不悅,卻不表示要讓孩子感覺不好,或貶低身處同樣情況的其他人。更確切說,教導孩子避免貧窮,是有策略的。為了讓孩子達到自我實現,大師級父母希望他們必須相信自己能夠、也應該脫離貧窮施加在他們身上的限制。

哲學三:協助改善他人的生活

大師級父母傳授的第三項哲學主題是:人生的目的是改善他人生活的情況

許多信奉這項哲學的父母,儘管來自條件較差的背景,但已擁有成功的人生。成年後他們經濟穩定,知道自己的孩子也擁有在經濟上成功發展所需的機會。他們更關注的是讓孩子理解,這些機會並不是每個人當下都能擁有的,而他們有義務協助改變,或至少做一些事讓世界更好。
 
有能力改善他人境遇的家長,會引以為傲的和孩子分享他們得之不易的優勢,卻不讓孩子將那些優勢視為理所當然。他們會非常坦白地告訴孩子有關人生與世界的現實種種,讓孩子感受到世界不公不義的情況,而他有責任去協助修正。
「所有生命都很重要」
扮演哲學家的大師級父母會將這個觀念傳達給孩子,這是一種情感,也是一種生命哲學。

接下來的文章,我們將帶領各位父母更深入的了解大師級父母的其他角色:榜樣、談判者及全球定位系統。

其他文章: 大師級父母的八種角色(一)

關注更多愛美語資訊

各種最新幼兒美語資訊:愛美語粉絲團

各種經典父母立志英文語錄: 愛美語INSTAGRAM

各種美語對話影片:愛美語YOUTUBE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Close Bitnami banner
Bitnami